时间: 2025-04-24 15:0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25:23
成语“斗粟尺布”字面意思是用斗来量米,用尺来量布。这里的“斗”和“尺”是古代计量单位,分别指代米和布。该成语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人用很小的量来比较物品,强调数量少、价值低,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对待事务的态度不够重视,或是以小见大,侧重于微小的事物。
“斗粟尺布”出自《庄子·天下篇》,原文是“斗粟尺布,固所不足”。庄子在文中讨论了物质的相对性和人们对事物价值的不同看法。成语的起源与道家思想密切相关,强调了对物质的看淡和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该成语可以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演讲等场合。例如,在讨论财富观时,可以提到“他对金钱的态度就是斗粟尺布,不愿意为小利而争”。在演讲中,讲述一个人追求精神价值而不在乎物质利益时,也可以引用这个成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思考的主题。斗粟尺布反映了对物质追求的反思与警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物质欲望日益膨胀的背景下,这一成语愈发显得意义深远。它提醒人们关注内心的追求,而不是单纯的物质积累。
“斗粟尺布”让我联想到对生活的简单与纯粹。它传达了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感,提醒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醒。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因为过于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期的目标。后来我意识到,追求短期利益就像斗粟尺布,最终的结果并不理想。于是,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长远目标,而不是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
在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位老者,他的生活十分简单,常常用斗粟尺布来衡量自己的财富。他的房子虽小,却充满了快乐的笑声。邻居们都说:“他就是个斗粟尺布的人,但他的心灵却是无价的。”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penny wise, pound foolish”,意指在小事上精打细算,反而在大事上浪费,强调了对小事的过度关注而忽视了大局的道理。这与“斗粟尺布”在本质上是相似的,都是对人们态度的警示。
通过对“斗粟尺布”的学,我深刻体会到这一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它提醒我关注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被表面的数量所迷惑。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和情感,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思想,增强与他人的沟通。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旧唐书·李密传》:“斗粟尺布,不足以喻其难。”
《晋书·王敦传》:“斗粟尺布,不足以喻其艰。”
《后汉书·王符传》:“夫斗粟尺布之贱,人犹以为不可,况骨肉之亲,析薪之甚乎!”
《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西汉时期,汉文帝的弟弟淮南厉王刘长因为谋反事败后,被汉文帝贬放蜀郡,他在路上绝食而死。人们对此大发感慨,流传一首民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来讽刺兄弟不合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煮豆燃箕,谓其相害;~,讥其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