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2:5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26:22
成语“止于至善”的字面意思是“达到完美的境地而止步”。在基本含义上,它强调追求道德与理想的最高境界,主张在道德和行为上应当追求最优秀、最完美的状态。
“止于至善”出自《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这本书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大学》中,至善被视为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表达了对道德完善的渴望和对自我提高的持续努力。
在不同的语境下,“止于至善”可以用于: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止于至善体现了一种追求完美和道德自律的价值观。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自我提升、职业发展和道德教育方面,强调不断进步和追求更高标准的重要性。
“止于至善”给人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向上的,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它引发的联想包括自我反省、理想追求和道德责任感,影响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思维方式。
在我的生活中,我常常会用“止于至善”来激励自己在学*和工作中不断进步。例如,在完成一项任务后,我会反思自己的表现,设定更高的目标,努力做到更好。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追求卓越不停步,
止于至善意无穷。
道德自我常反省,
心中理想永向东。
通过这样的诗句,表达了追求完美的决心和对理想的坚定信念。
在英语中,类似概念可以用“striving for excellence”或“pursuit of perfection”来表达。尽管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完美的理解有所不同,但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全球范围内都是被广泛认可和追求的。
通过对“止于至善”的全面分析,我深刻地理解到这一成语不仅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追求,更是对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止于至善,为善无近名也。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止于至善,君子之学也。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止于至善,修身以俟之也。”
《论语·子罕》:“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止于至善,乐之者也。”
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