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9: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50:29
成语“人取我与”的字面意思是“别人夺取了我所拥有的”。它表达了一个人对自身所拥有的东西被他人拿走的感慨,常常反映出失落、无奈或对公平的渴望。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可以引申为对他人行为的批评或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这个成语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对人际关系和财富分配的讨论。在**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的资源争夺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许多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都对此进行了探讨。
“人取我与”适用于多种语境,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涉及到道德、义务与利益。成语“人取我与”反映了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以及对不公现象的无奈与抗议。在现代社会,尽管竞争依然存在,但人们也在努力寻求合作与共赢的机会,这使得该成语在某些语境中显得有些悲观。
“人取我与”常常让人产生一种失落感,伴随着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对他人行为的不满。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引发对社会不公的思考,促使人们追求更为公平和正义的环境。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努力争取一个项目,但最终却被同事在最后时刻抢先完成。我感到非常沮丧,心中不禁浮现出“人取我与”的念头。这让我意识到,职场竞争是常态,保持积极心态和开放的合作态度更为重要。
在一首小诗中,我可以这样表达:
月明夜,独自坐,
人取我与梦难留。
一声叹,心如水,
浮沉间,谁与共?
这首诗通过描绘孤独和失落,表达了“人取我与”的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hat's mine is yours, and what's yours is mine”,强调共享与互助。虽然表达的情感不同,但同样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
经过对成语“人取我与”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种对失去的感慨,更是反映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一面镜子。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感受与社会的公平。
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淮南子·说山训》:“人取我与,我取人弃。”
《吕氏春秋·贵因》:“人取我与,我取人弃。”
《战国策·齐策四》:“人取我与,我取人弃。”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人取我与,我取人弃。”
《史记·货殖列传》:“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国,厉行改革,加强统治。李悝从商人白圭的经商原则“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中得到启发,在经济改革中实行保护农民利益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平籴”法,从而使国家干预与调节经济,使魏国富强
我们要采取~的方针,及时清理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