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49:40
“推诚相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推心置腹地与人交往”。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交往中真诚待人,以诚相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真诚的交流。
“推诚相与”出自《礼记·中庸》。原文是“推诚相与,焉得不相知”,意思是如果真心诚意地对待他人,就能得到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这个成语强调了诚意在交往中的重要性,是古代儒家思想中强调的美德。
“推诚相与”常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适合出现在以下场合:
同义成语:诚心诚意、以诚相待、推心置腹
反义成语:虚情假意、口是心非
在**传统文化中,推诚相与被视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反映了儒家思想对诚信和人际关系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尽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有所变化,但真诚依然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推诚相与”让我联想到友谊的温暖和信任的力量。在人与人交往中,真诚能够打破隔阂,拉近彼此的距离。这种情感反应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朋友和家人。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个新同事,起初我们之间有些隔阂,但我主动与他推诚相与,分享我的工作经验和想法,渐渐地建立了信任,变成了很好的搭档。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写道: “在风雨飘摇的年代,王子决定推诚相与,向人民展示他的真心和决心。一次次的倾听与交流,让他赢得了民心,也重建了国家的希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o treat others with sincerity”或“to be genuine with others”。这与“推诚相与”在强调真诚待人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文化背景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礼仪。
通过对“推诚相与”的学*,我意识到诚实和信任在日常交流中的重要性。这不仅使我在语言表达上更加注重真诚,也促使我在实际生活中努力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个成语提醒我,在面对他人时,真诚是建立任何关系的基础。
我与晋州推诚相待,何忽辄相猜阻,横生此言。
《宋史·岳飞传》:“推诚相与,不以敌国视之。”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推诚相与,共图王霸之业。”
《后汉书·袁绍传》:“推诚相与,无所猜忌。”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推诚相与,无所隐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