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34: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49:45
成语“推诚置腹”的字面意思是“推心置腹”,即把真心诚意地放在心里,表示真诚地对待他人。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对人真心诚意,毫无保留地信任与相待,常用于形容朋友之间的坦诚相待或对他人的信任。
“推诚置腹”源自于古代文人对于诚意与信任的重视,虽然具体的历史背景不太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德观念中。古人常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往,认为真诚是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在《论语》中,孔子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对他人真诚和善意的态度。
在不同的语境中,“推诚置腹”具有广泛的应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推诚置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和、诚、信”。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尤其在商务、友谊和家庭关系中,真诚和信任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石。
“推诚置腹”给人一种温暖和信任的感觉,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无私的信任。它也提醒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应保持真诚与开放。
在我个人的工作经历中,曾经有一个项目团队,大家在工作中推诚置腹,互相分享想法和建议,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诚交流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推诚置腹”:
在春风里,我们推诚置腹, 共享梦想,互诉心声, 让每一份信任,盛开在心间, 编织出一幅温馨的画卷。
在英语中,可以用“to speak from the heart”或“to be open and sincer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真诚和坦诚的重要性。
“推诚置腹”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人与人交往中的一种态度。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要真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推诚置腹的态度,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和被他人理解。
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
《宋史·岳飞传》:“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后汉书·马援传》:“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交让冠,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述鸾旗旄骑,警跸就车,磬折而入,礼飨官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军位。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辞归,谓嚣曰:‘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推诚而信,置腹而谋。”
皇上待臣~,臣岂敢欺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