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04:3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20:01
“不知大体”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不知道大体”,指的是一个人对事情的全局或主要情况缺乏了解,通常用于形容人们在决策或判断时缺乏全局观,不能把握事物的根本和关键。
该成语的具体出处并不明确,可能源于古典文献中对人们思维和判断能力的讨论。它的使用强调对大局的理解和把握在判断和决策中的重要性,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智慧和远见的重视。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智慧和全局观,不知大体通常被视为一种短视行为,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商业和政治领域,能够掌握大局、制定长远策略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不知大体”给人一种无奈和批评的情感联想,常常让人想起那些在关键时刻做出错误判断的人。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大局的关注,避免陷入细枝末节的泥潭。
在工作中,我曾经遇到一位同事,他在项目中只关注具体的执行细节,而没有考虑项目的整体目标,结果导致团队的努力未能实现预期效果。这让我意识到在团队合作中,保持对大局的关注是多么重要。
在一首诗中,或许可以这样写:
风起云涌事难明,
不知大体各自争。
若能远观天际色,
方知何处是归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missing the big picture”,强调忽视整体情况。不同文化中,对大局观的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全局视野的重要性。
通过对“不知大体”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全局观的重要性。这不仅提高了我的判断能力,也让我在与他人沟通时更注重事物的整体性。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起到了警醒和引导的作用。
臣之俗,特以牍书不报,小期会不答耳,以为大故,不可矣。天下之大指举之,而激俗流失,世坏败矣,因恬弗知怪,大故也。如刀笔之吏,务在筐箱,而不知大体,陛下又弗自忧,故如此哉。
《宋史·岳飞传》:“飞不知大体,好为忠直,终遭谗害。”
《晋书·王导传》:“导不知大体,好为权谋,终致祸乱。”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卓不知大体,专行暴虐,天下共愤。”
《后汉书·袁绍传》:“绍不知大体,好为虚言,无实之辞。”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不知大体,贪小利而忘大义。”
刘子振,蒲人也,颇富学业,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