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2:0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07:00
成语“知情不报”字面意思是知道某件事情而不向他人报告。其基本含义为:在明知某种情况或行为会产生不良后果时,故意选择不告知他人。这通常涉及道德和法律责任,暗示着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知情不报”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其构成的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反映出社会对知情者的道德期望。在古代,若知晓犯罪**却选择隐瞒,往往被视为同谋,因此这个成语强调了知情者的责任感。
“知情不报”常用于法律、道德讨论中。例如,在刑事案件中,如果有人知道犯罪嫌疑人的行踪却选择不报警,就可以用“知情不报”来形容此人。同时,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朋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不信任或责任感。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知情不报”不仅涉及道德问题,还涉及法律责任。例如,在一些国家,知情不报可能会受到法律制裁。这一成语在强调社会责任、道德义务方面的意义愈发重要,尤其是在信息透明化的今天,人人都可能成为社会监督者。
“知情不报”让我联想到信任与背叛之间的微妙关系。它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责任感和道德选择,常常引发对个人良心的拷问。这个成语在表达时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尤其是在涉及重大**时。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过一位朋友知道另一位朋友的负面消息,但选择了隐瞒。这让我感到不安,因为这不仅影响了我对那位朋友的信任,也让我思考知情者的道德责任。
在故事中,可以这样描述:“当他得知那个秘密时,心中充满了挣扎。他知道选择知情不报,意味着背叛自己内心的良知,而选择勇敢发声,可能会改变一切。”
在英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turning a blind eye”,意为对不正之事视而不见。虽然两者在文化背景和语境上有所不同,但均强调了道德责任与个人选择的重要性。
通过对“知情不报”的学,我更加理解了道德责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影响法律和社会关系,也能塑造个人的价值观。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与道德判断。
《宋史·岳飞传》:“秦桧知岳飞忠义,而不以告高宗,高宗亦不之疑。”
《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知安禄山有异志,而不以告玄宗,玄宗亦不之疑。”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大怒曰:‘吾与曹操同盟,今曹操有难,吾不告之,是背盟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闻陈胜已死,乃谋于众曰:‘陈胜虽死,天下未定,吾闻沛公有天下之志,不如因之以自立。’于是乃遣使者往见沛公,而不告项羽。”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荀息如齐,齐侯问曰:‘晋有内难,何以不告?’对曰:‘臣闻之,国有大难,不以告邻,邻亦不以告我。’”
~同样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