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32: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05:14
成语“卑身屈体”字面意思是“降低自己的身段,屈从自己的身体”,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迎合他人或某种环境而降低自己的身份、地位或尊严。基本含义是指谦卑、谦逊,常用于描绘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的低姿态。
“卑身屈体”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在历史上,光武帝刘秀为了争取人心,常以卑微的姿态对待百姓和士人,以此赢得他们的支持与信任。这种做法被后人称颂,形成了这一成语。成语强调了在某种环境或情况下,个体主动降低身份以适应和迎合他人。
“卑身屈体”可在多个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逊被视为一种美德,强调“谦卑”的重要性。“卑身屈体”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适用性,尤其是在强调团队合作与人际关系的职场环境中,展现谦逊和适应能力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素养。
“卑身屈体”让我联想到谦虚与包容的品质。在现代社会,面对竞争激烈的环境,能够保持谦逊的态度往往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与信任。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取得成就时不忘本心,保持与他人的平等与尊重。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在团队项目中,我作为组长,尽管我有一定的经验,但我始终保持卑身屈体的态度,倾听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最终我们得以顺利完成项目,团队氛围也因此更加融洽。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卑身屈体迎春风,
百花争艳映心胸。
虽是微微立身处,
却能见得万千重。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的表达,比如“to bend over backwards”,意指为了他人而过度迎合或付出。在不同文化中,谦逊的价值观有着相似的体现,但具体的表现方式和社会接受度可能存在差异。
通过对“卑身屈体”的分析,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谦逊在个人成长与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足够谦虚,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参见“卑身贱体”。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乃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后汉书·袁绍传》:“绍乃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汉书·王莽传上》:“莽乃卑身下士,欲以求名。”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乃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卑身而事之,以求其志。”
方其人之未得出乎此也,~以求之,仆隶贱人之所耻者而不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