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1:19: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05:15
“卑躬屈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低下身段,屈辱自己的节操”。它形容一个人对他人过于谦卑、迎合,甚至不惜牺牲自尊,以求得他人的欢心或认可。该成语通常带有贬义,暗示一种过度的谦卑和自贬的态度。
“卑躬屈节”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具体用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政治和社会交往中。历史上,一些政治人物为了获得权力和地位,往往表现出过度的谦恭和屈从,以期获得上级或权贵的青睐。这种行为在历史上诸多典故中都有体现,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谦卑与自尊的复杂态度。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政治、职场等权力关系中的行为。例如: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描绘人物性格,使得情节更具张力和冲突。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谦卑被视为一种美德。然而,卑躬屈节则被认为是一种不必要的谦卑,反映了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在现代社会,虽然谦逊依然受到推崇,但过度的迎合和自我贬低可能被视为缺乏自信,影响个人的形象与人际关系。
这个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在职场上迎合上司的同事,他们的行为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甚至引发同事间的竞争与不满。我认为,适度的谦卑是必要的,但过度的卑躬屈节则会让人失去尊严。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有过一段经历,在一家公司工作时,我为了取悦我的上司,过分迎合他的意见,最终导致我自己的想法和创新被忽视。这让我意识到,适度的谦卑和坚定的自我立场是相辅相成的。
在一个小故事中: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年轻的画家,为了得到有名望的画商的认可,卑躬屈节地迎合他的口味。最终,他的作品失去了独特性,画商却因其缺乏个性而拒绝了他。画家意识到,只有坚持自己的风格,才能真正赢得欣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bend over backward”,意指为了取悦他人而极力迎合。这种表达同样带有一定的贬义,反映出在追求他人认可时,个体自我价值的牺牲。
通过对“卑躬屈节”的学*,我深刻理解到在社交和职场中,保持适度的谦卑与自我尊重同样重要。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坚持与人际交往的平衡。
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后,虽谢安石之贤也,而犹不能免。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五年》:“曹操卑躬屈节,以求于袁绍。”
《后汉书·袁绍传》:“绍卑躬屈节,以求于董卓。”
《汉书·王莽传上》:“莽卑躬屈节,以事太后。”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卑躬屈节,以求于秦。”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卑躬屈节,以事大国。”
小兔子~,拿了愚表弟萧慎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