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25:5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24:36
成语“流落风尘”的字面意思是指在外漂泊、流浪,处于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通常带有悲凉和无奈的情感。基本含义则是形容一个人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家园,四处漂泊,生活艰难。
“流落风尘”这个成语的确切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所描绘的漂泊生活。它常常与诗词中的游子、流亡者的主题相联系,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困境的感慨。类似的表达在《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诗歌、日常对话和演讲中。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用它来描写主人公的漂泊与无奈;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以用它来表达对生活困境的感慨;在演讲中,可能用来激励那些在逆境中奋斗的人。
“流落风尘”在**文化中常常与游子思乡、历史变迁中的人们遭遇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社会动荡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它依然适用于那些在外求职或流亡的人,表现出对不幸遭遇的同情和理解。
这个成语常常带给人一种悲伤和无奈的情感,联想到许多历史上流亡者的困境和无助。它让人思考家庭、归属和生活的意义,可能激发人们对流浪者的同情心和关怀。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旅行让我感受到“流落风尘”的意境。那次旅程中,我迷失了方向,孤身一人在外,虽然只是短暂的经历,但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外漂泊的孤独与无助。
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落叶纷飞,思绪万千。她坐在窗前,望着远方的山峦,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我如同一片流落风尘的落叶,漂泊在这个喧嚣的城市,渴望找到归属。”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wandering in the dust”,虽然表达的情感相似,但文化背景和具体语境可能有所不同。不同文化中对流浪者的态度和表现形式也各有差异,这反映了各自社会对流浪和漂泊的理解。
通过对“流落风尘”的学,我更加理解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和社会背景。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漂泊生活的描绘,更是对人类境遇的深刻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有助于丰富我的表达能力和情感共鸣。
我则为十载萤窗苦学文,惭愧杀万里鹏程未致身,因此上甘流落在风尘。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那宝玉本就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今日得了这句话,越发得了意,不但亲戚朋友一概杜绝了,而且连家庭中晨昏定省亦发都随他的便了,日日只在园中游卧,不过每日一清早到贾母王夫人处走走就回来了,却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众人见他如此疯颠,也都不向他说这些正经话了。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可怜一片无瑕玉,误落风尘花柳中。”
宋·陆游《秋思》诗:“身如巢燕年年客,心羡游僧处处家。赖有春风能领略,一生相伴遍天涯。流落风尘空自叹,兴亡千古更无涯。”
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南史·齐废帝东昏侯纪》:“流落风尘,无所依归。”
想着~,将来终究没有好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