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58: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06:45
成语“抉目胥门”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的含义如下:
字面意思是“挖去眼睛,助手随从”,引申义是形容残忍的行为或对待他人的冷酷无情。
“抉目胥门”并没有明确的历史背景和典故,可能是古代对极端行为的形象描绘。类似的成语或表达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用以警示人们对待他人应有的仁慈与宽容。
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相对罕见,通常在讨论暴力、冲突或极端行为的时候会提及。比如在文学作品中,描述某个人物的残忍性格时,或者在辩论中用来批评某种不人道的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生命、仁爱他人是重要的道德观念。因此,像“抉目胥门”这样的成语往往会在讨论伦理道德时被提及,以警示人们避免走向极端。同时,现代社会对暴力行为的抵制与反思,使得这一成语的价值在当代依然存在。
“抉目胥门”带给人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通常让人感到不安和愤怒。这样的表达方式也促使人们思考暴力行为的后果,以及人际关系中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在与朋友讨论社会问题时,我曾提到过“抉目胥门”,用以形容某些极端**的残酷性。这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讨论人性与社会责任的问题。
在一首诗中:
月下独行影难留,
抉目胥门何所求?
善恶相交皆有路,
我心自问何为忧。
这首诗试图探讨善与恶的对立,以及人内心的挣扎。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是“eye for an eye”,强调报复和暴力的循环。虽然两者在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但都传达出对极端行为的警惕。
通过对“抉目胥门”的学*,我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和价值观的承载体。这一成语让我思考了人性中的善与恶,以及在当今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去理解和尊重他人。
挺身大泽呼张楚,抉目胥门看沼吴。
《宋史·岳飞传》:“飞既死,狱卒隗顺负其尸出,逾城,至九曲丛祠中。故至今九曲五显庙尚存飞像,抉目胥门,以示不屈。”
《晋书·王敦传》:“敦既得志,暴慢愈甚,四方贡献多入己,将相岳牧悉出其门。帝畏而恶之,乃引刘隗、刁协等以为腹心。敦益不能平,遂举兵向阙,帝遣使者诘敦,敦不奉诏,遂攻石头,帝亲率六军以御之。敦兵败,乃抉目胥门,以示不臣。”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而骄心转盛,欲图篡逆。太祖乃遣使者赍诏书责绍,绍不奉诏,遂起兵攻太祖。太祖遣使者复责绍,绍乃斩使者,抉目胥门,以示不臣。”
《汉书·伍被传》:“伍被自诣吏,因告与淮南王谋反,反踪迹具如此。天子使宗正以符节治王,未至,伍被自杀,抉目胥门。”
《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抉目东门,曰:‘而必以吴墟为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