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7:1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25:40
成语“一跌不振”字面意思是“跌倒后不再振作”,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经历失败、挫折后,情绪低落,无法恢复到正常状态。它传达出一种持续的消沉与无力感。
“一跌不振”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构成的词汇中,“跌”意为摔倒,“不振”则表示无法振作,反映了人在遭遇困境后所表现出的消极状态。该成语的用法最早可能出现在民间口语中,后来逐渐被纳入书面语。它所体现的情感与状态具有普遍性,因而被广泛接受。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面对挫折与失败是一种普遍的心理体验。成语“一跌不振”反映了对人生中低谷时期的认识与警示,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振作,避免沉溺于消极情绪。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思维方式依然适用,尤其是在职场竞争和个人发展中。
“一跌不振”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无奈与挣扎,特别是在遭遇重大挫折时的无助感。这种状态也许在短时间内是难以避免的,但从中走出来的过程却是成长的必要一部分。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曾经历过一次考试失利,感到一跌不振,情绪低落,不愿意与人交流。然而,经过朋友的开导与自我反思,我逐渐走出了这种状态,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努力学*。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写到一个年轻的画家,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展览,心情一跌不振,放弃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但在朋友的鼓励下,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作品,重新投入创作,最终在下一次展览中获得成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down and out”,形容一个人遭遇困境后处于绝望状态。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却相似,反映出在面对挑战时人们的共通体验。
通过对“一跌不振”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而是深入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状态。理解并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鼓励自己和他人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与力量。
房次律为宰相,当中原始乱时,虽无大功,亦无甚显过,罢黜盖非其罪。一跌不振,遂至于死。
明·宋征璧《皇明经世文·凡例》:“士人遇合,或富贵自有,才位相符;又或偾辕负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