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2:07: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25:42
“悒悒不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指“心情忧郁,不快乐”。“悒悒”形容忧愁、沉闷的样子;“不乐”则表示不快乐、不高兴。整体上,这个成语描绘了一种内心沉重、情绪低落的状态。
“悒悒不乐”源于《诗经》,具体出自《小雅·信南山》。在古文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心情抑郁、情绪消沉的状态,体现了古人对情感的细腻观察和表达。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悒悒不乐”在古代文人中常用于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在现代社会,随着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这个成语也被广泛用于谈论心理问题和情绪管理,提醒人们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
“悒悒不乐”常让我联想到孤独与思考的时刻,尤其是在面对挫折或失落时。它提醒我们,情绪的表达是人类共通的体验,适时倾诉和分享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低谷,那时我常常感到悒悒不乐。通过与朋友的交流和适度的心理疏导,我逐渐走出了那种情绪的阴影。
在某个秋天的傍晚,天空灰蒙蒙的,我坐在窗前,感到一阵悒悒不乐。望着窗外飘落的树叶,思绪万千,不禁想起了那些逝去的时光。
在英语中,“melancholy”一词可以与“悒悒不乐”相对应,都是形容一种忧郁的情绪。然而,英文中这个词更侧重于一种文学的、艺术的忧伤,而“悒悒不乐”则更强调情绪状态的直接表达。
通过对“悒悒不乐”的学习,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情绪表达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能力,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关注自己的情感状态和他人的情绪反应。这个成语在我表达复杂情感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让我能够更准确地传达我的内心感受。
庸主对坐,悒悒不乐。
《宋史·文苑传一·杨亿》:“亿天性颖悟,自幼及终,不离翰墨。文格雄健,音律谐婉,尤长于应用。”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后常以皇嗣未广,每怀忧叹,荐达左右,若恐不及。后宫有进见者,每加慰纳。若数所宠引,辄加隆遇。”
《汉书·王褒传》:“太子体不安,苦忽忽善忘,不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郎君年渐长,合求官职。~,何以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