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4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30:42
“张牙切齿”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字面意思是“张开牙齿,咬合牙齿”,形象地描绘出一种愤怒、凶狠的状态。常用于形容人面露愤怒、仇恨或激烈的情绪,或者形容人表现出极度的愤怒和威胁的样子。
“张牙切齿”最早见于《左传》,书中描述了一个场景,表达了对敌人的愤怒和敌意。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激烈与对抗,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为形容愤怒和仇恨的情绪。
“张牙切齿”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新闻报道以及日常对话中。例如,在文学作品中,描写一个角色因遭受不公而愤怒地“张牙切齿”,能让读者感受到角色的愤怒。在新闻中,描述某个**引发的公众愤怒时,也可以使用这个成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张牙切齿常常被视为一种负面情绪的表现,代表着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对抗。在现代社会,尽管情绪表达的方式有所变化,但“张牙切齿”依然能有效地传达愤怒和激烈的情绪,尤其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常常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些的不满。
“张牙切齿”让我联想到愤怒时的身体语言,通常伴随着面部表情的扭曲和激烈的情绪。这种情绪虽然是负面的,但也反映了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渴望。它提醒我们在愤怒时要注意控制情绪。
在一次团队会议中,有个成员对另一个成员的意见表示强烈反对,脸上露出了张牙切齿的表情。这让我意识到在职场中,情绪的表达和控制是多么重要,保持冷静才能有效沟通。
在一个故事中,描述一个角色在面对不公时,他“张牙切齿”地站出来,呼吁大家团结起来对抗不义。这种情感的激烈表达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冲突。
在英语中,可以用“gritting one's teeth”或“baring one's teeth”来表达类似的情感,但这些表达通常更侧重于忍耐或威胁的意思,反映了文化在情绪表达上的细微差别。
通过对“张牙切齿”的学,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形容愤怒的成语,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准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亦有雪山象王、金毛狮子,震目扬眉,张牙切齿,奋迅毛衣,摇头摆尾。
《晋书·王敦传》:“张牙切齿,欲噬人。”
《后汉书·袁绍传》:“张牙切齿,欲噬人。”
《汉书·王莽传下》:“张牙切齿,欲噬人。”
《史记·项羽本纪》:“张牙切齿,怒目而视。”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张牙切齿,欲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