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06:0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30:47
成语“张牙舞爪”字面意思是指张开牙齿,舞动爪子,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凶猛、威吓的姿态。基本含义则是形容气势汹汹、威风凛凛,常用来形容人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攻击性或威逼的姿态。
“张牙舞爪”最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在该文中,李斯描述了敌对势力的气焰,形象地表达了对敌人的威胁和压迫。这个成语通过形象化的描绘,生动地传达了当时的紧迫感和敌意。
“张牙舞爪”可以用于多种语境下:
在**文化中,动物,尤其是猛兽,常常被用来象征力量和威慑。在现代社会中,成语“张牙舞爪”常用于形容一些极端的行为或言辞,反映出社会紧张的氛围或争议。
“张牙舞爪”给人的情感反应多为紧张和威胁,联想到一些激烈的争论或冲突场景。这种表达方式能够加深对**的印象,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让人更容易捕捉到情感的波动。
在一次小组讨论中,有人对其他同事的观点表示强烈反对,情绪激动,言辞犀利,真让人感觉到他“张牙舞爪”的气势,似乎准备随时发起攻势。虽然讨论的内容很重要,但这种方式让人有些难以接受。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风起云涌声势汹,
张牙舞爪如猛兽。
争辩声中谁为主,
真理已在心头浮。
这段诗描绘了在争论中情绪的激烈和冲突的氛围。
在英语中,有类似表达“to bare one's teeth”,也用于形容威胁或攻击的姿态。这种表达同样形象化,但侧重点略有不同,更多地强调一种潜在的威胁而非直接的攻击。
通过对成语“张牙舞爪”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在语言表达中,形象化和生动性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能够更加生动、准确。
鱼生三日游于江湖,龙生三日张牙舞爪。
《聊斋志异·狼三则》:“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张飞见了,大怒,张牙舞爪,直取曹操。”
《红楼梦》第六十五回:“那贾环听了,便张牙舞爪的,要打贾宝玉。”
《西游记》第五回:“只见那七个蜘蛛精,张牙舞爪,前来捉他。”
《水浒传》第二回:“那厮张牙舞爪,也来吞我。”
见了州官,州判老爷胆子也壮了,~,有句没句,跟着教习说了一大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