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58:5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28:51
“噍类无遗”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吞噬类群,没有遗留”。它通常用来比喻任何事物都被完全包含,或者某种群体中的所有个体都被充分考虑或涵盖,强调全面性和彻底性。
该成语的具体出处不详,可能源自古代文献或典故。它的构成部分“噍”意为吞噬,强调对事物的彻底掌控,而“类”指的是类别或群体。这种表达方式可以追溯到古代对事物分类与全面性的思考。
“噍类无遗”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全面性和周全性被广泛重视,尤其在学术研究和法律领域。因此,“噍类无遗”不仅在语言中有其存在意义,更在社会实践中反映出对周全考虑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信息量庞大,全面性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严谨、全面的感觉,能引发对事物深入思考的联想。在表达时,它也带有一种责任感,表明说话者对细节的关注和对事物的尊重。
在工作中,我曾经参与一个项目的策划,项目涉及多个领域的合作。在撰写计划书时,我努力做到噍类无遗,确保每个部门的需求和关切都得到了充分考虑,最终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在诗歌中:
月下轻声吟,事事皆心知。
噍类无遗意,细腻处皆诗。
在这里,通过“噍类无遗”的表达,强调了诗中情感的全面与细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inclusive”或“comprehensive”,这些词汇同样强调对所有相关方面的考虑。然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这些表达在使用频率和语境上可能有所差异。
通过对“噍类无遗”的分析,我体会到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思维方式的体现。这个成语提醒我在学*和交流中注重全面性,努力做到细致入微。
含冤抱痛,噍类靡余。
《宋史·岳飞传》:“金人犯边,飞率兵拒之,金人大败,噍类无遗。”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攻荆州,刘琮降,操遂入荆州,荆州士民噍类无遗。”
《后汉书·董卓传》:“卓既诛,长安中民噍类无遗。”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在新安,夜袭汉军,汉军大败,噍类无遗。”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不敬,刘康公曰:‘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及原叔败,刘子曰:‘噍类无遗,天之所以罚也。’”
天兵至此,本应灭尔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