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07:1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10:57
“法外施恩”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在法律之外施加恩惠”。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法律或规章制度之外给予他人恩惠或帮助,通常带有一种对法律的超越或对规则的宽容暗示。这种施恩行为并不是基于法律的要求,而是出于个人的道德选择或同情心。
“法外施恩”并没有确切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构成的词汇“法外”和“施恩”在**古代的法律和道德思想中具有深厚的根基。古代的士人常常强调仁爱和宽容,认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法律的严格实施可能会对个体造成不公,因此可以在适当情况下给予恩惠。
“法外施恩”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道德责任,因此“法外施恩”作为一种道德行为,反映了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和对法律的灵活运用。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涉及社会正义、道德困境和个体权利的讨论中。
“法外施恩”给人的感觉是温暖和人性化的,它引发了对法律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深思。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在生活中如何平衡公正与同情,特别是在面对他人困境时,如何做出仁慈的选择。
在我生活中曾遇到过一位流浪者,他因为生活所迫而乞讨。虽然法律禁止乞讨,但我决定给他一些食物和钱。在这次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法外施恩”的意义,法律虽然重要,但人性和同情心同样不可或缺。
在一首诗中应用“法外施恩”:
夜雨潇潇落江南,
孤舟一行影徘徊。
法外施恩助浮云,
人心暖意似春回。
此诗描绘了在困境中施予帮助的温暖情感。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的表达,例如“act of kindness”(善举)和“mercy”(仁慈),这些词汇也传达了超越规则,强调个人道德责任的意义。然而,具体的文化背景和法律环境可能导致这些表达的使用和接受程度有所不同。
通过对“法外施恩”的学,我理解到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法律与道德的复杂关系,也启示我们在面对他人苦难时,如何做出更具人性化的选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生动地传达情感和思想。
仍照皇祖所降谕旨,给予一等男爵,世袭罔替,已足以示国家法外施恩,旧勋之意矣。
《清史稿·刑法志》:“法外施恩,以昭仁政。”
《明史·刑法志》:“法外施恩,以恤民情。”
《宋史·刑法志》:“法外施恩,以示宽大。”
《资治通鉴·唐纪》:“帝以法外施恩,赦其死罪。”
《旧唐书·刑法志》:“法外施恩,以宽其罪。”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斯人寂寞》:“烦劳他找到山西省负责人,能否为聂绀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