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7:16: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22:09
“刻*寡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性格尖刻、冷酷,缺乏恩惠和情感。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待人苛刻、没有同情心的人。
“刻寡恩”一词出自《左传》,原文为“刻而寡恩者,必为其所不可得”。这表明在古代文献中就已经有对这种性格的批评和警惕,反映了古人对人际关系和人性复杂性的思考。
“刻*寡恩”可以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被视为十分重要,刻寡恩的行为会受到社会的谴责。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有时会有人为了利益而表现出刻*寡恩的态度,但这并不被主流价值观所认可。
“刻*寡恩”让我联想到孤独和冷漠,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这种情感反应可能源于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以及对冷酷行为的不满。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一个同事,他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刻*寡恩的态度,常常抨击同事的意见,导致团队氛围紧张。最终,他的行为让大家疏远了他。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月下孤影冷如霜,
刻*寡恩人难往。
友谊如花需浇灌,
冷漠无情何处藏。
在英语中,“cold-hearted”可以与“刻*寡恩”相对应,表达人缺乏情感和同情心的特质。然而,具体的文化背景和使用情境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有时候这种性格被视为职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反而在**文化中则被批评。
“刻寡恩”这一成语让我认识到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在沟通和交往中保持善良和同情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不仅能丰富表达,还能帮助我理解文化的深层含义。
我们乡党中刻薄寡恩,再没有出胡监生之右者。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曰:‘市义奈何?’冯谖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愿君勿以先王之臣为臣也。’”
《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
雍正帝本是个刻薄寡恩的主子,喜怒不时,刑赏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