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22:10
“刻肌刻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皮肤上刻字,在骨头上刻字”。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对某件事情的记忆非常深刻,无法忘怀。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种深刻的感受或经历,尤其是痛苦的经历,或者是对某种情感的铭记。
“刻肌刻骨”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中提到“刻骨铭心”,意思是把经历深刻地铭记在心。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人对痛苦和经历的重视,强调了人们对深刻体验的记忆和感受。
这个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记忆与感情的深刻性常常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人生体验。成语“刻肌刻骨”反映了人们对情感深度的重视,尤其是在经历痛苦、挫折或重要时。这种表达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适用性,尤其是在面对重大人生**时。
该成语常常引发人们对痛苦记忆的共鸣,令人联想到难以忘怀的经历。它不仅是对过往的怀念,也可能引发对未来的思考,如何在痛苦中成长和反省。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次重大的家庭变故,那种痛苦的记忆至今仍然刻肌刻骨。我常常在回忆中思考那段时间的教训,促使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写道: “那个夏天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然而她的心中却是阴云密布。失去爱人的痛苦刻肌刻骨,直到多年后,她依然能清晰地记得那一天的每一个细节。”
在英语中,有类似于“etched in my memory”或“burned into my mind”的表达,但这些表达可能并不具备汉语中“刻肌刻骨”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和文化感受。不同文化对记忆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刻肌刻骨”作为一个成语,不仅是对深刻记忆的描述,更是对生命中重要经历的反思。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情感。通过对这个成语的学,我意识到语言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深刻表达人的内心世界。
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
《宋史·文同传》:“刻肌刻骨之言,闻之者足以戒。”
《晋书·皇甫谧传》:“刻肌刻骨,追惟罔极。”
《文选·潘岳〈秋兴赋〉》:“刻肌刻骨之思,怀旧故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刻肌刻骨,终身不忘。”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刻肌刻骨,非以求名也,以为己而已矣。”
此事真可为~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