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5:4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18:20
成语“略识之无”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可能每个人对其理解和解释也不尽相同。根据字面意思,成语可以拆分为“略识”和“之无”,我们可以从这两个部分进行分析。
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历史背景或典故,因此难以追溯其起源。它可能是现代汉语中对某种状态的描述,反映了当代人们在信息爆炸时代中对知识的浅尝辄止。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信息极其丰富的互联网时代,很多人会面临“略识之无”的状况。人们往往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浏览,导致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这种现象在职场和学习中都相当普遍。
想到“略识之无”,我会有些惋惜,觉得在知识的海洋中,人们常常只是在水面上游泳,没有深入探索的勇气和决心。这种感觉也会促使我在学习中更加努力,争取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在我的学习经历中,曾经因为对一个专业领域“略识之无”,而在一次重要的讨论会上无法有效发言。这让我意识到深入学习的重要性,从那以后,我开始更加注重在关键领域的深入研究。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知识浩瀚如海洋,
我却略识之无方。
潜心探寻不放弃,
潮起潮落任徜徉。
在英语中,可以用“superficial knowledge”来表达类似的含义,强调对某事物的了解肤浅。不同文化中,都有对知识深度的重视和对表面了解的批评。
“略识之无”提醒我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表面的知识。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激励我不断探索和学习,避免停留在表面。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明史·文苑传·杨慎》:“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长老惊异,入京师,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略识之无,而文名已著。”
《宋史·文苑传·欧阳修》:“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略识之无,而文章冠天下。”
《晋书·王导传》:“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虽略识之无,而雅好文学。”
《后汉书·班超传》:“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略识之无。”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略识之无,而不能自致其身。”
还有一班市侩,不过~,因为艳羡那些斗方名士,要跟着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