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9:25:4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26:34
成语“[不识之无]”的基本定义、来源、使用场景等方面分析如下:
成语“[不识之无]”的字面意思是“不认识的事物”。它通常用来形容对事物的无知或对某种情况的不了解。可以引申为对某个领域或知识的缺乏认识。
该成语来源于古代文献,反映了古人对知识和认知的重视。虽然具体的出处较为模糊,但在许多古典文献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强调了对未知事物的敬畏与探究的态度。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知识和学是常见的主题。“不识之无”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无知的惧怕。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对新知识的敏感和学*的态度尤为重要。
该成语可能引发的情感反应包括焦虑、羞愧或好奇。它提醒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激励我们去学*和探索未知的事物。
在工作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新软件,起初对其操作完全不识之无,但通过不断学*和实践,最终掌握了它的使用,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个角色因为不识之无而遇到困难,进而通过努力学*和探索,最终克服了这个障碍,体现出成长与改变的主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ignorance is bliss”,强调无知有时可以让人更轻松,但也可能让人错失重要的信息和机会。
通过对成语“[不识之无]”的学,我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不断学的必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并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沟通效果。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资治通鉴·唐纪·宪宗元和十四年》:“李德裕曰:‘不识之无,不可以为宰相。’”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臣不识之无,安能知西域之事?’”
《汉书·艺文志》:“不识之无,不可以为士。”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笑曰:‘先生不识之无,何以知天下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不识之无,不可以为大夫。”
唐朝时期,大诗人白居易从小就聪明过人,据《新唐书》记载他生下的第7个月就能指认“之无”两字,他的乳母百试不差。他给元稹的信证实:“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废墟中》,写一个~的木匠,爱打老婆,老婆也让他打;他有气无处泄,她也就让他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