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0:5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55:18
成语“才尽词穷”字面意思是“才华用尽,言辞枯竭”。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表达时,才华已无法支撑其言辞,或在某种情况下失去了表达能力,无法继续说下去。基本含义即指思路受到局限,无法找到合适的词语来继续表达自己的想法。
“才尽词穷”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白兔记》。这部作品中描绘了一个文人因遇到难以应对的情境而感到无能为力,最终语塞的情景。成语通过描绘这种无力的状态,强调了表达能力与内在才华之间的关系。
在日常对话中,“才尽词穷”可以用于描述一个人在讨论某个话题时,无法继续找到合适的词语。例如,在辩论时,某人因为没有更多的论据而陷入沉默。在文学作品中,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物在关键时刻的无助感,如在小说中,角色面对重大选择时思维混乱,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强调表达的困难,而反义成语则指表达的畅快和流利。
在**文化中,语言被视为智慧和才华的体现。因此,“才尽词穷”不仅反映了个人在表达上的局限,也隐含了对才华的重视和对表达能力的期待。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人们更容易发表意见,但也可能因信息过载而感到“才尽词穷”。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在面对重大问题时的焦虑和无奈。常常在生活中遇到需要表达复杂情感的时刻,却发现自己无从下手,这种情境使人感到挫败和孤独。
在一次重要的工作面试中,我准备了许多材料,然而在被问到一个刁钻的问题时,我突然“才尽词穷”,无法组织语言。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准备固然重要,但灵活应变的能力同样不可或缺。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话语如潮水,滔滔不绝传情意,
然在风急浪高时,才尽词穷心茫然。
追寻梦想路漫漫,言辞困顿难自解。
但愿下次再相逢,能言善辩共欢颜。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at a loss for words”,意思是无法找到合适的词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承载了相似的情感,即在某些情况下对表达的无奈。
“才尽词穷”不仅是一个用来形容表达困境的成语,更是对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反映。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一成语的使用情境和情感内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沟通技巧,并在遇到表达困难时,学会调整思路和寻找新的表达方式。
众人不知其意,只当他受了半日折磨,精神耗散,才尽词穷了。
《清史稿·文苑传一·朱彝尊》:“彝尊字锡鬯,秀水人,明大学士国祚曾孙,少肆力古学,博览群书,康熙己未,以布衣举博学鸿词,试策第一,授检讨,与修《明史》,在馆十年,多所纂述,性廉鲠,负气不屈,于时贵少所可,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有《曝书亭集》八十卷。”
《明史·文苑传三·高启》:“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侍郎魏观为代作上梁文,帝见之,遂及祸,临刑赋诗,太祖闻之曰:‘启何不早从我?’盖惜其才也。”
《宋史·文苑传六·贺铸》:“铸字方回,卫州人,孝惠皇后之族孙,长七尺,面铁色,眉目耸拔,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力,人以为近侠,博学强记,工语言,深婉丽密,如次组绣,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檃括,皆为新奇,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
《旧唐书·李邕传》:“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有文集七十卷,其《张韩公行状》《洪州放生池碑》《批韦巨源谥议》,文士推重之,累迁左拾遗,后为李林甫所害。”
《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