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4:4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54:49
成语“搜奇访古”由四个字组成:“搜”、“奇”、“访”、“古”。字面意思为“搜寻奇特的事物,探访古老的文化”。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对古代文化、历史、艺术等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搜奇访古”在古代文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常用于形容文人墨客在游历时对古迹的探访与对奇闻异事的搜寻。尽管具体的出处不详,但许多古典诗词和散文中均能找到类似的表达,体现了文人对历史的关注与追求。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古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被视为智慧的源泉,搜奇访古的精神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和对知识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鼓励人们关注历史、珍视文化遗产,并从中汲取智慧。
“搜奇访古”让我联想到那些徜徉在历史长河中,细细品味文化遗产的人们。它传达出一种对未知的探索欲望及对历史的敬畏,让人感受到文化的深厚与丰富。
在我的旅行中,我常常会为古老的遗迹和文化感到震撼。记得有一次,我在西安参观兵马俑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心中不禁生出“搜奇访古”的念头,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秦朝的故事和文化。
“在月光洒下的古道上,我独自一人,心中默念:搜奇访古,愿能与古人对话,听他们诉说那遥远的故事。”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以用“explore the past”来表达,强调对历史的探索与研究。虽然具体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对历史和文化的重视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成语“搜奇访古”的学,我更加认识到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激励我在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学,保持对知识的渴望。
喜游佳山水,搜奇访古,穷幽探绝,终日忘归。
《清史稿·文苑传一·朱彝尊》:“彝尊肆力于学,精于考据,于史、传、诸子百家、山经、地志,无不究心。其为文,典博雅健,诗与王士禛称南北两大宗。尝搜奇访古,著《日下旧闻》,详载京师掌故。”
《明史·文苑传二·徐渭》:“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当嘉靖时,王世贞、李攀龙辈擅文章之柄,张之者登高而呼,属者云集。渭愤时俗之卑睨,乃搜奇访古,作为古文辞,欲以嗣响唐宋诸贤。”
《宋史·文苑传六·米芾》:“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仕数困踬。装治古书画独出己意,名声益重。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
《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勃聪警绝众,于推步历算尤精,尝作《大唐千岁历》,言唐德灵长千年,不合承周、隋短祚。其论大旨以为唐禄远裔孙,当搜奇访古,绍明大统,无或弃捐宗祀,失承天意。”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既少有美誉,尤好搜奇访古,博综典籍,精于草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