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6:08: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59:15
成语“外方内圆”字面意思是外部呈方形而内部呈圆形。引申含义主要是形容事物的外在形式比较严谨、规范,而内部则较为柔和、灵活,强调外在与内在的对比,体现了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协调。
“外方内圆”这一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形式与内容、严谨与灵活的哲学思考。可以看作是儒家文化中对表面和内涵的重视,强调外在行为与内在品质的统一。
在不同的语境中,“外方内圆”可以用于描述人际关系、商业策略、教育理念等场合。例如,在商业中可以用来形容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下,员工仍然能够自由发挥创造力的环境。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表严肃,但内心却非常幽默。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外方内圆”在中国文化中反映了对和谐与平衡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适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商业管理、教育、心理学等,强调在严谨与灵活之间找到平衡,符合现代人对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需求。
“外方内圆”让我联想到一种智慧的平衡艺术。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需要表现得严格、正式,但内心却可以保持一份温柔和灵活。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让人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在工作中,我曾经遇到一个项目,团队需要遵循严格的流程,但同时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提出创新的想法。我和我的同事们便应用了“外方内圆”的理念,建立了一个既有规范又能激发创意的工作环境,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一个秋天的下午,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仿佛外方内圆的完美结合。树木的挺拔与枝叶的柔软交织在一起,正如人生的哲理:在面对外界的压力时,保持内心的温暖与灵活,才能走得更远。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ormality with flexibility”或者“structured yet adaptable”。这些表达都强调了在某种规范下保持灵活性的重要性。尽管具体的用法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但核心思想相似,反映了对平衡的共同追求。
通过对“外方内圆”的理解,我认识到在生活与工作中,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实质应当协调一致。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面对复杂情况时,更加注重内心的灵活性与外在的规范性。它在我的沟通与表达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员(圆),朋党奸,罔上害人。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云:‘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礼记·玉藻》:“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燕居告温温。凡祭,容貌颜色,如见所祭者。丧容累累,色容颠颠,视容瞿瞿梅梅,言容茧茧。戎容暨暨,言容詻詻,色容厉肃,视容清明。立容辨卑,毋谄,头颈必中。山立,时行,盛气颠实扬休,玉色。”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外方内圆,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周易·系辞下》:“外方内圆,君子之器也。”
她是一个~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