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5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58:55
成语“外强中干”字面意思是“外表强大,内心空虚”。它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看似强大、坚固,实则内部虚弱、缺乏真实的力量或内容。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表面光鲜而内里空洞的人或事物。
“外强中干”的成语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其构成的字词在古文中已有广泛应用。“外强”指外表强盛,“中干”则可以理解为中心或内部的空虚。这个成语的思想背景与**传统文化中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的哲学相一致,体现了对表里如一的重视。
“外强中干”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重视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的平衡,“外强中干”反映了对表面现象的警惕。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表面现象可能被过度放大,因此这个成语在批判表面化和空洞化的现象时显得尤为重要。
“外强中干”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失望和警惕。它提醒我们要关注事物的本质,而不仅仅是表象。在日常生活中,它也促使我们反思自身,避免成为一个外表强大但内心空虚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一次团队合作中遇到一个团队成员,他总是表现得很积极,给人一种能力出众的印象,但实际上在关键的任务中却常常无法提供实质性的贡献。我在讨论中用“外强中干”来形容这种情况,帮助团队意识到需要更深入的了解每个人的能力和贡献。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外强中干”的意象:
华丽外衣掩真颜,
内里空虚难自圆。
自夸强者风光好,
岂知内心已枯干。
通过这种方式,成语的灵活性和表现力得以体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 show and no go”,意指表面光鲜而无实际内容。这个表达也同样强调了内外不一的现象,显示了与中文成语在意义上的相似性。
通过对“外强中干”的分析,我深刻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事物表象的批评,更是对内在价值的强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关注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这种思维方式在日常交流以及批判性思维中都显得尤为重要。
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后汉书·西羌传》:“外强中干,不可以久。”
《汉书·食货志下》:“外强中干,不可以久。”
《史记·苏秦列传》:“齐,外强中干,不可以久。”
《战国策·齐策一》:“夫齐,外强中干,不可以久。”
《左传·僖公十五年》:“外强中干,不可以战。”
春秋时期,秦国进攻晋国。晋惠公看中一匹郑国产的好马,执意要骑它迎战。大臣庆郑认为这匹马只是外表看上去很强壮,而实际很脆弱,无法驾驭,不能打仗。晋惠公根本不听劝告。结果那匹马战场受惊陷进烂泥坑,晋惠公成为俘虏
一切反动派都是~的纸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