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31:0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26:12
“有目无睹”这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眼睛看到了,但却没有看见”。它的基本含义是指明明看到了某种事物或现象,却选择不去注意或忽视,通常含有对某种事实的漠视或故意忽略的意味。
“有目无睹”最早见于《左传》,原文为“目无所见”,后演变为“有目无睹”。这一成语体现了对现实的漠视,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的关注,警示人们不要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
“有目无睹”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有目无睹”在**文化中常常用来批评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冷漠。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问题愈加严重,成语所反映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依然普遍存在。它提醒人们要关注周围事物,不要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
“有目无睹”给人一种无奈和失望的感觉,常常联想到对社会责任的逃避和对他人苦难的冷漠。这种情感可以引发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社会问题。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注意到身边有些人对环境问题的漠视,比如在公共场所随意丢垃圾。每当我看到这些行为时,心中便会产生“有目无睹”的情绪,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去倡导环保。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使用“有目无睹”:
春风拂面花自开,
路旁野草无人爱。
行人匆匆何所见,
有目无睹泪已来。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反映了人们对周围美好事物的忽视。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urning a blind eye”,意指故意忽视某事。这种表达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对应,表明人类普遍存在对不愿意面对现实的心理。
通过对“有目无睹”的深入分析,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个人行为的反思,也是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使用这些成语可以使我的表达更加生动和有力度,提醒自己和他人关注身边的事物,不要对社会问题选择性失明。
淮阴少年,有目无睹,不知将军,用之如虎。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操有目无睹,不知孙权之计。”
《后汉书·袁绍传》:“绍有目无睹,不知曹操之谋。”
《汉书·王莽传》:“莽有目无睹,不知民心。”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有目无睹,不知天下之大势。”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有目无睹,谓之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