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02:5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39:54
“振聋启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振动耳聋的人,使之听见;启发耳聩的人,使之明白”。它的基本含义是用强烈的言辞或行动来唤醒那些麻木、无知或不明白的人,使他们意识到真相或重要性。
“振聋启聩”出自《庄子·外物》。原文是:“彼竭我盈,彼而我侈;彼聋而我听,彼盲而我见。”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没有,暗示着一种对比和反思。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重视教育和启蒙,强调“教化”的重要性。“振聋启聩”反映了这一文化价值观,鼓励人们通过学和反思来提升自身意识。在现代社会,尤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成语依然适用,提醒人们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
“振聋启聩”让我联想到那些曾经在自己生活中迷茫的人,通过某个重要的时刻或人的启发,重新找回方向的场景。这种转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既有释然,也有感激。
在我大学时期,有一位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述和反思,让我们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仿佛振聋启聩一般。那次经历让我意识到,教育的力量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思想的启迪。
在一首诗中:
风声轻语,夜色沉寂,
多少心灵,迷失在黑暗。
愿君振聋启聩,
明白这世界的光辉与温暖。
这表达了希望通过某种力量让人们觉醒的愿望。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to open someone's eyes”,意指让某人意识到某种真相。在不同文化中,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核心思想——启迪和觉醒——是相似的。
通过对“振聋启聩”的学*,我深刻认识到语言的力量和思想的启发性。在日常交流中,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让表达更加生动有力,帮助他人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道理。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升了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能力。
创办一个《民心日报》,想在舆论方面,多做些振聋启聩的工作。
《宋史·文苑传序》:“文章之道,振聋启聩,足以感人心,动天地。”
《汉书·艺文志》:“古之学者,振聋启聩,以明道义,以正人心。”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教,振聋启聩,使天下之人皆知礼义。”
《文心雕龙·序志》:“夫文之为用,振聋启聩,导情宣志,其功大矣。”
《论衡·实知》:“夫圣贤之所以能成其事者,以其心明耳聪,振聋启聩,使天下之人皆能闻其道而悟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