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18:3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39:52
“振聋发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振动耳聋,发出耳聩的声音”。它的基本含义是比喻用强烈的言辞或行为使人警觉、觉醒,常用于形容有力的言论或行动能够唤醒麻木不仁的人,使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振聋发聩”出自《庄子·外物》一书,其中有“振聋发聩,动听之声”的说法。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哲学家对人们觉醒与启发的重视,意在强调语言或行为的力量可以使人从沉睡状态中苏醒过来。
该成语在各种语境下均可使用,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强调语言的力量和教育的作用,“振聋发聩”反映了社会对真理和觉醒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中,该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激励人们去关注和反思。
“振聋发聩”常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那些能够激励他人、引发思考的人物或**。这种力量感使得我们在表达时更加注重用词的选择,希望能够产生共鸣。
在一次班会中,我分享了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引用了“振聋发聩”来形容那些无动于衷的人,希望能激起大家的责任感。结果,许多同学开始积极讨论如何参与环保活动。
在一首诗中:
言辞如雷震长空,
振聋发聩唤醒梦。
沉睡者渐觉醒,
共赴光明新征程。
通过这首诗,表达出言语的力量和唤醒的希望。
在英语中,“wake-up call”可以与“振聋发聩”相比较,二者都强调了警觉和觉醒的意义。相较而言,英语表达更侧重于提醒和警示的感觉,而汉语成语则更强调言辞的直接影响。
通过对“振聋发聩”的分析,我认识到语言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这一成语在我学*汉语和表达思想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提醒我在交流中使用更有力量的词汇。
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宝玉一番话,直如振聋发聩,众人皆惊。”
《清史稿·魏源传》:“源以新学振聋发聩,士林为之改观。”
《明史·杨慎传》:“慎以直谏振聋发聩,帝为之动容。”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以忠言振聋发聩,天下莫不闻。”
《晋书·王导传》:“导以直言振聋发聩,朝野为之震动。”
除了匕首,投枪,也还有~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