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4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06:12
“知命之年”是一个中文成语,字面意思是“知道自己命运的年纪”。通常指的是人们在30岁左右的年龄阶段,此时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在生活中做出相对明智的选择。
“知命之年”出自《尚书·大禹谟》,其中有“三十而立”之说,意指人生到达三十岁时应当有自己的事业和方向。这个成语的历史背景与古代儒家文化息息相关,强调了人们在特定年龄段应具备的成熟和责任感。
在不同的语境中,“知命之年”可以用于: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年龄被视为智慧与经验的象征。“知命之年”强调了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个体对自己命运的认知和责任感。现代社会虽然对年龄的看法有所变化,但这一成语仍然适用于讨论个人成长与发展。
“知命之年”让我联想到成长的必经之路,尤其是在面对挑战与选择时的思考。这种情感反应使我更加重视规划未来与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曾在三十岁时经历了一次职业转型,那时我常常回想“知命之年”的含义,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方向。
在某个故事中,主人公在知命之年时,回顾自己过去的种种选择,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内心渴望,决心追求真正热爱的事业。这个转变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也影响了周围的人。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he age of understanding”或“the age of wisdom”,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强调成熟和自我认识的概念是相似的。
通过对“知命之年”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是对年龄的描述,更是对人生阶段的深刻反思。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关注个人成长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个成语引导我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有一子,始弱冠矣。 ★唐·白行简《李娃传》
《晋书·王祥传》:“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也。性至孝,早失母,事继母朱氏,以孝闻。年五十,州辟不就,以孝行著于乡里。”
《后汉书·杨震传》:“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荣,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汉书·艺文志》:“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孔子与弟子们谈起自己的经历,说他从30岁开始立志弘道,经历知命之年以致现在快七十岁没能推销出仁政,感慨万千……宰予立即过来安慰孔子
唐·白行简《李娃传》:“~,有一子,始弱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