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32:2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41:43
“尽人皆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所有人都知道”。它用来形容某个道理、事实或情况非常显而易见,以至于没有人会不知道。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为政》,其中提到“君子之道,尽人皆知”。这表明,成语的使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知识传播的重视。它强调了某个事实的普遍性和显著性,强调了知识的公开和共享。
“尽人皆知”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知识的传播和共享被视为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尽人皆知”强调了社会信息的透明性和公共知识的普及,反映了人们对真理和事实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某些现象或事实的显而易见性更加凸显。
“尽人皆知”常常带有一种轻松、肯定的情感,使用时可以引发共鸣,令人感到坦诚和亲切。它也可能引发对信息不对称的反思,尤其是在某些重要问题上,为什么仍有一些人对此一无所知。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次与朋友讨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时,我们都提到“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因为这个话题在社交媒体上频繁讨论,使得几乎所有人都对此有所了解。这种共识让我们的讨论更加深入和轻松。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运用:
月明点滴夜如水,
星辉璀璨尽人皆知。
心底情愫难自禁,
唯愿明月共此时。
在这首小诗中,尽人皆知的景象与内心的情感形成对比,表现出一种渴望与共鸣。
在英语中,“common knowledge”可以作为“尽人皆知”的对应表达。这两个词组都强调了某些信息的普遍性和显而易见性,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知识传播的相似理解。
通过对“尽人皆知”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达,它还蕴含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醒我在交流时要考虑信息的普遍性和共享性。
老少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
《清史稿·林则徐传》:“林则徐之禁烟,尽人皆知。”
《明史·海瑞传》:“海瑞之清廉,尽人皆知。”
《宋史·岳飞传》:“岳飞之忠勇,尽人皆知。”
《后汉书·班超传》:“超之功名,尽人皆知。”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之名,尽人皆知。”
称八路军为‘奸军’等等事实,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