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11: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08:55
成语“生息蕃庶”由“生息”和“蕃庶”两部分组成。“生息”意指生存和繁衍,而“蕃庶”则指众多的庶民或百姓。整体来看,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指生存繁衍,人口众多,通常用于形容一个地方繁荣昌盛、民众兴旺。
“生息蕃庶”一词源自古代文献,特别是在描述一个地方的经济和人口状况时常被提及。虽然具体的出处不详,但这种表达方式常见于早期的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描述朝代兴盛、国泰民安的情景时。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多个场景,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强调的是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而反义成语则描绘了相反的状况。
在**传统文化中,人口的繁荣与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生息蕃庶”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口增长的重视,通常与农业社会的生存需求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仍然适用,用于形容经济发展的良好状态和民众的幸福生活。
“生息蕃庶”给人一种繁荣昌盛、生活富足的感觉,带来希望与积极向上的情感联想。在表达时,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我的生活经历中,我曾经到过一些发展迅速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居民生活越来越好,便想起“生息蕃庶”这个成语,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那里的繁荣景象。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大地上,村庄里生息蕃庶,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伴随着花香四溢,仿佛在诉说着幸福的故事。
在英文中,“prosperity”可以与“生息蕃庶”相对应,强调繁荣与富裕的状态。然而,英文文化中对人口增长的重视程度与中文文化略有不同,通常更关注经济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通过对“生息蕃庶”的分析,我深刻体会到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文化的载体。它在我的语言学*与表达中,帮助我更生动地传达情感和思想,也让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同。
其后土、客生息蕃庶,岁屡有秋,关内汉回挟眷承垦,络绎相属。
《资治通鉴·唐纪》:“自贞观以来,生息蕃庶,户口岁增。”
《清史稿·食货志一》:“康熙、雍正之间,生息蕃庶,户口日繁。”
《明史·食货志一》:“天下岁入粮数,自洪武以来,生息蕃庶,至宣德、正统间,其数始倍。”
《宋史·食货志下》:“国家承平百年,生息蕃庶,户口之众,有可得而言者。”
《汉书·食货志上》:“是以生息蕃庶,民无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