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02: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08:17
成语“烂若披锦”的字面意思是形容事物的华丽、绚烂,像是披上了锦缎一样。它的基本含义是指某种事物非常美丽、华丽,常用来形容文章或景色的绚丽多彩。
“烂若披锦”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其中提到的“烂”字描述了草木茂盛、色彩斑斓的景象。这个成语的形成与古代的美学观念密切相关,体现了对自然景观和艺术作品的赞美。
“烂若披锦”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华丽的事物常常与富裕、繁荣、幸福的生活相联系。“烂若披锦”不仅反映了对美的追求,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这种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艺术、文学、旅游等相关领域。
“烂若披锦”给人的情感反应是愉悦和赞美,联想到的是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精致的艺术作品。它激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鼓励人们欣赏生活中的细节,注重美的存在。
在一次旅行中,我参观了一个花卉博览会,眼前的花海真是烂若披锦,五彩缤纷的花朵让我流连忘返。回到家后,我在日记中写到这段经历,使用了“烂若披锦”来形容那里的美丽。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点点金光,花瓣盛开,烂若披锦的景象如同一幅动人的画卷,令人心醉。这个场景仿佛在告诉我,生活的每一次绽放都值得被珍视。
在英语中,可以用“colorful”或“vibrant”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它们在使用上并没有“烂若披锦”那样强烈的文化意涵。不同文化中对华丽的表达方式各有其特点,但都反映了对美的共同追求。
通过对“烂若披锦”的学,我认识到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多样性。这个成语不仅让我对美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在日常表达中增添了生动的形象。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渊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明史·文苑传·杨慎》:“词章灿烂,烂若披锦。”
《宋史·文苑传·苏轼》:“文章华美,烂若披锦。”
《唐诗纪事·李白》:“诗句绚烂,烂若披锦。”
《文心雕龙·才略》:“文采斐然,烂若披锦。”
《世说新语·文学》:“辞藻华丽,烂若披锦。”
晋朝时期,人们善于清谈,经常评论别人的作品。孙兴公认为潘岳的文采灿烂,如同张挂的锦绣,没有一处不美;陆机的文采如同去掉流沙捡起金子,常常遇到闪光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