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1:55:3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21:54
成语“疾首痛心”由“疾首”和“痛心”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为“头痛”和“心痛”。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对某种事情感到极其愤怒和痛心,通常用于表达对不公、恶行或错误行为的强烈反感和谴责。
“疾首痛心”出自《左传》,原文为“疾首痛心,惟君子之所志”。该成语源于古代对社会不公和恶行的反思,强调了君子对社会不幸的关切和对不道德行为的反对。在历史上,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对于时事、政治或人道问题的强烈情感。
“疾首痛心”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特定文化或社会背景中,“疾首痛心”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公正和道德的关注。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一些社会**和公益活动中,这个成语常被引入,以推动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行动。它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体现在对社会不公和不道德行为的强烈反对。
“疾首痛心”传达出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对不公现象的愤怒和无奈。它影响着我的思维方式,使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也促使我在表达时更加用心,尽量让我的观点传达出强烈的情感。
在我生活中,曾在一次志愿活动中遇到一些无家可归者,看到他们的困境,我感到疾首痛心。这种感觉促使我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创作中,我尝试将“疾首痛心”融入诗句: “看那街头孤影瘦,疾首痛心泪满眸, 何时才能见阳光,驱散心头那寒秋。”
在英语中,可以用“deeply pained”或“heartbroken”来表达类似情感,但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不同文化中对社会不公的反应方式虽然各异,但都体现了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
通过对“疾首痛心”的学,我更加理解了表达愤怒和痛心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能够更有力地发声,推动社会的积极改变。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中,不仅是一个词汇,而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与社会责任的体现。
不意将军惑于邪说,翻然异计,寄所以疾首痛心,泣尽继之以血,万全之策,窃为将军惜之。
《资治通鉴·唐纪》:“上闻之,疾首痛心,乃下诏罪己。”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疾首痛心,乃发兵拒之。”
《汉书·王莽传》:“天下之人,疾首痛心,欲食其肉。”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疾首痛心,乃自刎而死。”
《左传·宣公十五年》:“疾首痛心,是以不宁。”
天下愚夫愚妇莫不~,愿得伸锄奋挺以致死于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