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30:42
成语“白面儒生”字面意思是指面色白皙的读书人。一般用来形容年轻、书生气十足的知识分子,通常带有一种书卷气和文静的气质。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读书人的一种理想化形象,常常与懦弱、缺乏实战经验的形象相联系。
“白面儒生”源自古代对文人、士子的描绘,尤其在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儒生是指学*儒学的人,通常是士人或读书人。历史上,书生多以白面书生形象示人,象征着知识和文化的追求,但同时在某些情况下,也被视为缺乏实践经验,容易遭受挫折的象征。
该成语通常用于文学作品、评论或日常对话中,描述一个人过于书本知识而缺少实际经验的状态。例如,在文学中,作者可能用“白面儒生”来形容一个年轻的学者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能为力。在演讲中,也可以用来警示人们不要仅仅依赖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
同义成语:书生气、书卷气
反义成语:老练世故、精明能干
在**传统文化中,读书人被视为社会的道德楷模和知识的传播者,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和实践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单靠书本知识的“白面儒生”形象可能显得有些落伍。因此,理解这一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适用性,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白面儒生”这个成语可能带给人一种矛盾的情感:一方面是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与向往,另一方面则是对其在现实中无能为力的遗憾。这种情感反应可以促使我们反思自身的学*方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一位同学,他学识渊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感到困扰。他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仅有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并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在一个古代的故事中,有一位白面儒生,名叫张生。他虽然通晓诗文,却从未踏足战场。某日,国都遭到敌军袭击,张生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乡亲们的抵抗。在战斗中,他用智慧和勇气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最终成为了一个不再是白面儒生的英雄。
在英语中,“bookish”或“ivory tower”可以与“白面儒生”相对比,这些词汇同样描绘了在书本中生活但缺乏现实经验的人。不过,英语中更为常见的是对这种形象的批评,强调知识与实际之间的落差。
通过对“白面儒生”的学,我深刻认识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该成语提醒我们要关注实践,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也鼓励我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勇于面对现实挑战,从而实现更全面的自我成长。
温详之徒,皆白面儒生,乌合为群,徒恃长河以自固;若大军济河,必望旗震坏,不待战也。
《古今小说·卷三十六》:“这白面儒生,倒也有几分见识。”
《警世通言·卷二十一》:“他是个白面儒生,不识世务。”
《醒世恒言·卷十七》:“那白面儒生,正是他的好友。”
《聊斋志异·书痴》:“吴生,字子虚,白面儒生,好读书,家贫。”
《宋史·范仲淹传》:“仲淹少贫,读书于太学,衣白面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