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7:03:3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30:41
“白面书郎”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面色白皙的书生”。其中,“白面”指的是皮肤白皙,而“书郎”则是指年轻的读书人或书生。引申义上,通常用来形容那些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的年轻文人,或是外表文弱却有学问的人。
“白面书郎”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书生的描绘。在古代,书生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男性,他们大多沉浸于书本知识,常常被描绘为文弱的形象。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士人追求文雅和学问的理想,同时也暗含了一种对文人气质的理想化。
“白面书郎”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描写书生的情节中。例如,古代小说如《红楼梦》中,有对书生形象的描绘。此外,在日常对话或演讲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有学识但缺乏生活经验的人,或者在形容某个人的外表与内涵时。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文人被视为社会的精英,知识和学问被高度重视。现代社会中,虽然知识仍然重要,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价值愈发受到重视。因此,“白面书郎”这一成语在现代语境下,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际能力的人。
“白面书郎”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联想到那些在书本中寻找理想与真理的年轻人。同时,它也可能让人想到对这种知识与实践不相符的无奈,反映了知识与实践的矛盾。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曾遇到一位同学,他总是沉浸于书本知识,却对实际操作一无所知。他的形象让我想起了“白面书郎”,使我意识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白面书郎”:
白面书郎窗前坐,墨香四溢书声和。
满腹经纶难自展,何时领略世间多。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沉浸于书本的书生,表达了对实践和现实生活的渴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ookworm”,意指爱读书的人,通常带有积极的色彩,而“白面书郎”则更强调外表的文弱和相对缺乏实践的局限性。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知识分子的不同看法。
通过对“白面书郎”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和思维的载体。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平衡理论与实践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昔为白面书郎去,今作苍颜赞善来。
《明史·文苑传二·徐祯卿》:“祯卿少与唐寅善,寅言之沈周、杨循吉,由是知名。举弘治十八年进士,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贬国子博士。祯卿天性颖异,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为文驰骛百家,出入于汉、魏、唐、宋,诗则熔炼六朝,自成一家,世号‘白面书郎’。”
《宋史·文苑传五·刘恕》:“恕为人重厚,寡言笑,读书刻苦,至老不倦。尤精史学,司马光编次《资治通鉴》,奏恕同修。恕曰:‘吾虽白面书郎,然志在经世,非章句儒也。’”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邕少知名,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意,书成以问友人吕向,向曰:‘李氏之文,波澜莫二,然多白面书郎之态,无丈夫气。’”
《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勃六岁能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勃文章迈捷,下笔则成,尤好著书,撰《周易发挥》五卷、《次论》等书数家,皆祖述儒、道,发明玄理,竟以白面书郎终。”
《南史·王僧孺传》:“僧孺幼贫,常为人抄书,以养母。及长,博通经史,尤工文笔,时人称为白面书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