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50:5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24:12
成语“欲言又止”字面意思为“想要说却又停止”,表达了说话者内心想要表达某种想法或情绪,但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说出口的情形。基本含义是指由于顾虑、犹豫或其他原因,未能将心中所想的表达出来。
“欲言又止”的具体出处并不明确,但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体现了人们在交流中常常面临的心理矛盾和复杂情感。古典文学作品中,许多角色在面临重大决定或情感抉择时,常常会表现出这种欲言又止的状态。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表达情感常常受到传统礼仪和社会规范的影响,很多人对于直言不讳存在顾虑,导致“欲言又止”的现象普遍存在。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的表达方式逐渐多样化,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涉及私人情感时,这种犹豫依然存在。
“欲言又止”常引发一种复杂的情感反应,既有对未表达情感的遗憾,也有对内心冲突的理解。这种状态让人感受到沟通的困难和情感的压抑,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脆弱。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历过“欲言又止”的情境。一次与朋友的聚会中,我心中有很多对未来的规划想与大家分享,但由于不确定他们的反应,我选择了沉默。这样的经历让我明白了表达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在未来更加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某个小故事中,一个年轻的艺术家在画展上面对观众的赞美,心中涌动着想要分享自己创作灵感的冲动,但由于对自己作品的不自信,她最终选择了“欲言又止”,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观众的反应,内心却如波涛汹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hesitate to speak”或“on the tip of one's tongue”,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想说却未能说出的心理状态。不同文化中都存在对表达的顾虑,但具体表现方式和文化背景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欲言又止”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是语言表达中的一个成语,更是反映人类内心深处矛盾心理的体现。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能够帮助我更好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增进人际沟通的深度。
事在两难,欲言而止。
《唐诗纪事·李白》:“李白欲言又止,挥笔成诗。”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欲言又止,乃出。”
《聊斋志异·聂小倩》:“宁采臣欲言又止,终不言。”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欲言又止,乃拔剑击柱。”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宝玉欲言又止,只得低头不语。”
语甚凄楚,惊问之,~者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