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9:22: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59:35
“摧枯拉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摧毁枯萎的植物,拉扯朽烂的木头”。它形象地描绘了以惊人力量轻易地摧毁脆弱的事物。该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力量强大,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或克服困难。
“摧枯拉朽”最早出自《庄子·齐物论》。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庄子提到自然界的变化与力量,强调事物的脆弱与强大的对比。这个成语后来被逐渐引申为形容某种强势的力量或影响力,能够轻松地击溃敌人或解决问题。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场合,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力量和毅力的价值观,使得“摧枯拉朽”这一成语特别受到青睐。在现代社会中,它仍然适用于各种竞争场景,无论是商业、体育还是人际关系,特别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发挥潜力,迎接挑战。
“摧枯拉朽”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强烈的力量感和自信心。在面对挑战时,这个成语能够激励人们勇敢地采取行动,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和决心。它也常常联想到一种破釜沉舟、奋勇向前的气魄。
在我的生活中,当我面临一个看似无解的问题时,我常常会想到“摧枯拉朽”。例如,在完成一个复杂的项目时,经过团队的充分合作,最终迎刃而解,便让我体会到了这个成语所传达的力量和信心。
在一片枯黄的土地上,雨水如同天神的恩赐,滋润着这片土地,万物复苏。人们如同摧枯拉朽般地在田间忙碌,播种希望的种子,期待着丰收的季节。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rush like a bug”或“sweep away”,这些短语都传达了轻松战胜对手或困难的意思,但在文化上,可能没有“摧枯拉朽”那样的生动和形象。
通过对“摧枯拉朽”的学,我加深了对汉语成语的理解,认识到它们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文化的反映。这一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也鼓励我们在团体合作中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对于语言学者而言,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表达,增强沟通的效果。
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以兵少,乃悉发其众,摧枯拉朽,大破之。”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以兵少,乃悉发其众,摧枯拉朽,大破之。”
《宋史·岳飞传》:“飞以兵少,乃悉发其众,摧枯拉朽,大破之。”
《晋书·杜预传》:“预以兵少,乃悉发其众,摧枯拉朽,大破之。”
《后汉书·耿弇传》:“弇以兵少,乃悉发其众,摧枯拉朽,大破之。”
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王敦因建立东晋居功自傲,在晋元帝时以杀刁协清除皇帝身边的恶人为名起兵反叛朝廷。他一边拉拢梁州刺史甘卓联合起兵,湘州刺史司马承派副将邓骞劝甘卓出兵攻打王敦,形容甘出兵打王像摧枯拉朽一样容易
拣着个精壮的村夫,赶上一拳打去,只望先打倒一个硬的,其余的便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