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34:3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42:55
“地崩山摧”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大地崩裂、山岳崩塌,形容自然灾害的极端剧烈,通常用以比喻局势的极度动荡、破坏或者严重的危机情况。基本含义是形容一种极端的毁灭状态。
“地崩山摧”出自《左传》。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有“地崩山摧,风雨交加”的描述,描绘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冲击。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在动荡时局下的无奈。
这个成语通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历史叙述、政治演讲等场合中。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描述战争、灾难带来的惨烈局面;在日常对话中,也可用于形容个人面对困境时的绝望感。例如,在讨论经济危机时,可以说“当时的经济形势如同地崩山摧,令人绝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通常强调结果的悲惨,而反义成语则强调一种安稳的状态。
“地崩山摧”在文化中常常与自然灾害、战争、政治动荡等社会相关联。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描述经济危机、环境问题等时,能够引发人们对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深思。
这个成语在我心中引发了一种强烈的无助感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它让我联想到一些历史上重大的灾难**,比如地震、洪水等,体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脆弱。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经历过一次重大的考试失利,心情极其沮丧,感觉整个人生都处于地崩山摧的状态。当时,我对未来感到无比迷茫,直到后来逐渐调整心态,才重新站了起来。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这个成语:
大地沉默,山川泣血,
风声如狼,夜色如墨。
地崩山摧,梦断人间,
唯有心灯,照亮归途。
在英语中,可以用“catastrophic”或“disaster-stricken”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这些词语的使用情境和情感色彩可能与“地崩山摧”有所不同。每种语言中对灾难的描述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联想。
通过对“地崩山摧”的学,我深刻体会到语言的力量和成语的丰富内涵。这个成语不仅能够生动描绘出危机的情境,还能引发我们对人类脆弱性的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恰当使用成语有助于增强表达的深度和情感。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文选·张衡·西京赋》:“地崩山摧,天柱折,地维绝。”
《文选·左思·吴都赋》:“地崩山摧,天柱折,地维绝。”
《后汉书·班彪传》:“地崩山摧,天柱折,地维绝。”
《汉书·王莽传下》:“地崩山摧,天柱折,地维绝。”
《史记·项羽本纪》:“地崩山摧,天柱折,地维绝。”
这一振动不亚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