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55: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00:45
基本定义: “睚眦之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睚眦”指眼角,形容小的地方;“怨”则指怨恨。整体上可以理解为由于微小的怨恨而产生的仇恨,常用于形容心胸狭窄、对小事耿耿于怀的人。
成语来源: 该成语源自《左传》,原文是“睚眦之怨,必报”。意思是即使是眼角的一点小怨恨,也要报复,这反映了古人对小怨的重视以及对复仇的文化观念。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在面对小的冲突或不满时,心中难以释怀的情感。
使用场景: “睚眦之怨”通常用于描述一些小的恩怨情仇,适合在文学作品、社交对话中使用。例如,在讨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时,或者在描述历史人物的性格时,可以提及此成语来强调心胸狭窄的特征。
示例句子: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文化与社会背景: “睚眦之怨”在**传统文化中反映出一种重视恩怨情感的态度,很多古代文学作品都强调报仇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更倾向于倡导宽容和理解,但在某些特定文化背景下,仍然存在对小怨恨的重视,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小心眼的人和那些因为琐事而心怀不满的人。它提醒我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要因为小事而影响大局,要有更宽广的胸怀。
个人应用: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个同事因为一次小误会而对我心存怨恨,虽然我尝试解释,但他仍旧耿耿于怀。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睚眦之怨”的影响,促使我在未来的沟通中更加注意细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创造性使用: 在一次写作中,我尝试将“睚眦之怨”融入到一个故事情节中:一个小村庄里,两个邻居因为一棵树的果实产生了怨恨,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这个故事通过小事引发的矛盾,展现了成语的深刻内涵。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 grudge”或“a chip on one's shoulder”,都表示对小事的怨恨和不满。这些表达虽然在文化背景上有差异,但同样反映了对小恩怨的执念。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睚眦之怨”的学,我对人际关系中小怨恨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个成语在语言学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意识到宽容和理解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促使我在日常交往中更加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魏齐。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状就送他一件绨袍,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谢罪,范雎说对魏齐要睚眦必报
鲁迅《华盖集续编·再来一次》:“我那时和这位后来称为‘孤桐先生’的,也毫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