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44:0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29:06
成语“望岫息心”的字面意思是“向远处的山峦望去,心情得到平静”。这里的“望岫”指的是远处的山影,而“息心”则意味着心情平静、安宁。整体上,成语表达了通过欣赏自然的美景来达到内心宁静的状态。
“望岫息心”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王维以山水诗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此成语可以理解为王维在描绘自然风光时所传达的内心感受,也反映了道教文化中对自然的崇尚和对心灵宁静的追求。
该成语可用于多种语境中,包括:
“望岫息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节奏加快,但人们依然向往这种宁静和内心的安详,因此这个成语在当今仍具有实用价值,尤其是在心理健康等领域。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宁静的山林,清新的空气和静谧的湖泊。它带给我一种放松和安宁的情感,提醒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寻找片刻的宁静。
在我日常生活中,当感到压力时,我会选择去附近的山林徒步,尝试将“望岫息心”的理念融入我的休闲活动中。这样的经历让我更加珍惜自然给予我的宁静与平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运用:
静谧山岫朝霞映,
心随云卷梦中行。
望岫息心烦恼去,
一片清风入梦灵。
在英语中,有类似表达“find peace in nature”或“serenity in the mountains”,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在自然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概念。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人类对自然的向往和内心平静的追求是共通的。
通过对“望岫息心”的深入学习,我体会到了成语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文化的传承。它在我的语言学习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也提醒我在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豫章王嶷命驾造点,点从后门遁去。司徒竟陵王子良闻之,曰:‘豫章王尚,吾当望岫息心。’
《宋史·隐逸传上·陈抟》:“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以其道德高迈,谓之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周世宗好黄白术,有以抟名闻者,显德三年,命华州送至阙下,留止禁中月余,从容问其术,抟对曰:‘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世宗不之责,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既知其无他术,放还山,诏本州长吏岁时存问。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来朝,太宗待之甚厚。九年复来朝,上益加礼重,谓宰相宋琪等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人,且言天下治安,故来朝觐,此意亦可念也。’因赐号希夷先生,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端拱初,忽谓弟子贾德升曰:‘汝可于张超谷凿石为室,吾将憩焉。’德升如言凿石室。明年秋七月,石室成,抟手书数百言为表,其略曰:‘臣抟大数有终,圣朝难恋,已于今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华峰下张超谷中。’如期而卒,经七日肢体犹温。有五色云闭塞洞口,弥月不散。”
《南史·陶弘景传》:“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著《帝代年历》,又尝造浑天象,云‘修道所须,非止史官是用’。深慕张良为人,云‘古贤无比’。自谓形体虽朽,而丹砂犹可炼服以驻色。曾梦佛授其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乃诣鄮县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后以梁武帝礼聘不出,然武帝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其学问自通,望岫息心,非关吏职也。”
《晋书·庾亮传》:“时人欲题目高坐而未能,桓彝乃曰:‘可谓卓朗。’于是桓温曰:‘人言会稽王痴,乃复痴于高坐。’庾亮曰:‘望岫息心,吾辈之常谈。’”
《文选·谢灵运〈游南亭诗〉》:“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望岫息心,瞻林洗耳。”
《世说新语·文学》:“望岫息心,见林忘返。”
猜嫌忽至,谤议遂成,足下深居避影,不肖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