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22: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32:57
“弱本强末”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事物的根本部分上比较*弱,而在表面或附加的部分上却很强。通常用来形容事物的根基不牢固,表面上看似光鲜亮丽,但实际上缺乏实质性的支持。
“弱本强末”出自《尚书·大禹谟》,原文是“故君子之道,必先慎其本,若本弱而末强,则必受其害。”这一成语的历史背景强调了在治国理政或做事时,应该重视根本,而不是只注重表面。这一思想在古代的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强调了基础的重要性。
“弱本强末”常用于以下几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根基的重要性,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尤其在快速发展的科技和商业环境中,“弱本强末”的现象依然存在,提醒人们在追求表面成功的同时,不要忽视基础的重要性。
“弱本强末”让我联想到很多人在追求成功时的心理状态,往往更关注外在的成就而忽视了内心的成长。这种现象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使我对个人成长的重视有了更深的反思。
我在大学时曾经历过“弱本强末”的情况。为了追求高分,我在考试中只记忆了部分知识点,而忽视了对基础理论的深入理解,最终导致了许多知识的遗忘和应用上的困难。这让我明白了根基的重要性,并在后来的学*中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结合“弱本强末”的含义:
根基如土,深埋心中,
枝叶繁茂,空中云中。
若不扎根,风来雨至,
弱本强末,难言成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意指前后颠倒,强调了根基的重要性。不同文化中都反映了对基础和表面的关注,但表达方式略有不同。
通过对“弱本强末”的分析,我意识到在语言学*和个人发展中,基础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这个成语不仅在汉语中富有哲理,也在其他文化中得到了类似的表达和重视。这对我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倘有结盟联党之事,是下有自固之术,私有倚倚之端,外为假公济私之举,内藏弱本强末之弊。
《明史·食货志一》:“弱本强末,非所以为治也。”
《宋史·食货志上》:“弱本强末,国之大患。”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夫弱本强末,非长策也。”
《后汉书·陈蕃传》:“今不急之务,先务之,是谓弱本强末。”
《汉书·食货志下》:“是以弱本强末,为国之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