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40: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32:53
“弱冠之年”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二十岁这个年龄段。它源于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可以戴上帽子,象征着成年和独立。基本含义是强调年轻和刚步入成年阶段的状态。
“弱冠”出自《礼记·曲礼上》,原文是“弱冠,男子二十之年”。在古代,男子二十岁时可以举行冠礼,象征着成年的仪式。这个成语不仅涉及年龄的标志,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成年男子的期望与责任。
“弱冠之年”常用于描述年轻人的成长和潜力。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描绘人物的青涩与朝气;在日常对话中,谈及年轻人的理想与追求时也会使用。例如,在演讲中提到年轻人的梦想和抱负时,可以引用这个成语来强调他们的潜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成年标志着一个人从少年转变为社会的一份子,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弱冠之年”强调的是年轻的希望与活力。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讨论年轻人的发展和社会责任时。
“弱冠之年”让我联想到青春、梦想与成长的历程。这个成语传达了一种对于年轻时光的珍视,同时也提醒年轻人要把握机会、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弱冠之年时参加了一次志愿活动,那时我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能力。这个经历让我明白了年轻不仅仅是享受生活的时光,更是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关键时期。
在一次写作中,我尝试将“弱冠之年”融入到一首诗中:
弱冠之年如春风,
朝霞初照梦中行。
拼搏青春不负韶,
纵使风雨亦无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t the age of twenty”或“in one's youth”,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同样强调年轻与成长的主题。不同文化中对成年及年轻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都承认年轻时期的潜力与可能性。
通过对“弱冠之年”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年龄的描述,更是对青春与责任的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准确使用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提升了我的文化理解力。
二十曰弱冠。
《宋史·文苑传六·李廌》:“廌少孤力学,重厚寡言,弱冠之年,已有文名。”
《晋书·张华传》:“华少自牧,弱冠之年,已为郡吏。”
《文选·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汉书·叙传上》:“贾生矫矫,弱冠登朝。”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所谓才子者,须是王子安~,学问文章,如江如海,乃可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