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1:25:2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08:34
“知难而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知道事情的困难却仍然去做”。它强调一种勇敢面对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即使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不退缩,勇于行动。
该成语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有之。’子贡曰:‘何谓也?’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此处的“知难而行”并非直接出现,但强调了对困难的认识和面对的勇气,后人将其提炼为成语。
“知难而行”可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知难而行”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根基,强调个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勇气。这种精神在**传统文化中被广泛推崇,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就是对理想和道德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仍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激烈竞争和快速变化的职业环境中。
该成语常让我联想到奋斗和拼搏的精神,令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激励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勇敢前行,不轻言放弃。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经历过不少困难时刻。例如,在准备一次重要的考试时,我意识到自己的基础弱,但我选择了知难而行,制定了详细的复*计划,最终取得了好成绩。这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义。
我尝试将“知难而行”融入一首小诗中:
山高路远行且艰,
知难而行心不偏。
志在千里无畏惧,
迎风破浪再出发。
这首诗表达了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念。
在英文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face difficulties head-on”或者“to take on challenges.” 这些短语同样传达了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但可能没有“知难而行”那样的文化根基和历史感。
通过对“知难而行”的深入学,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提醒我在面对困难时应积极应对,而不是轻言放弃。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帮助我建立起更强大的心理素质。
知道困难而仍然去做。
《孟子·离娄上》:“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强调在困难面前要善于把握时机和形势)
《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虽未直接提及“知难而行”,但体现了对困难的认识与积极面对的态度)
《史记·项羽本纪》:“知其难而为之,勇也。”
《战国策·齐策四》:“知难而行,智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知难而进,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