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51: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08:29
“知遇之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被人知晓和重用的荣誉”。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在某种环境中得到他人的认可和重用,通常指的是在职场或生活中,拥有能力的人被他人所赏识,获得相应的地位或荣誉。
“知遇之荣”出自《左传》,原文为“君子之于天下,亦无所求于君,惟求知遇之荣”。这句话强调的是君子期望在社会上能够被识别和重用的心态,体现了古代士人的理想和追求。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个人在职场、学术或社会活动中得到他人认可的情境。例如,在公司中,某位员工因其杰出的表现而被提拔,其他人可以用“他得到了知遇之荣”来形容这样的情况。同时,它也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描述角色在某种环境中被重用的经历。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知遇之荣”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士人追求被识别和重用的理念被广泛认可。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特别是在职场竞争中,个人的能力与被重用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重要话题。
“知遇之荣”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欣慰和自豪。在追求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他人的认可和重用,往往能够激发更大的动力,促使人们不断进步。同时,它也让人联想到责任与担当,重用不仅是荣誉,更是对个人能力的认可和对其未来的期望。
在我的学*和工作经历中,有一次在团队项目中,我的建议被采纳并得到了团队领导的认可,这让我感到很荣幸,真切体会到了“知遇之荣”的含义。这种经历不仅增强了我的自信心,也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
在某个古代的故事中,有一位年轻的书生,经过奋斗终于被一位明主所赏识,获得了知遇之荣。他立誓要用自己的才华报答国家,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此后,他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帮助国家解决了许多难题,成为了百姓心中的英雄。
在英语中,“to be recognized”或“to be valued”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没有与“知遇之荣”完全对应的成语。不同文化中对个人能力的认可和重用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西方文化可能更强调个人成就,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社会关系和人际网络。
通过对“知遇之荣”的学,我深刻理解到个人能力被认可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激励。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灵活运用这个成语,既能丰富自己的表达,也能更好地传递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臣子遭缝明圣之主,知遇之荣,不要说六尺之躯。
《清史稿·林则徐传》:“则徐以知遇之荣,为清总督。”
《明史·海瑞传》:“瑞以知遇之荣,为明御史。”
《宋史·岳飞传》:“飞以知遇之荣,为宋大将。”
《后汉书·班超传》:“超以知遇之荣,为西域都护。”
《史记·李斯列传》:“斯以知遇之荣,为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