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2:14:1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08:44
成语“知音谙吕”的字面意思是指能够理解和欣赏音乐的人,其中“知音”指知晓音律的人,而“谙吕”则意味着对音律的熟悉。综合来看,该成语通常用来形容能够深刻理解某种艺术、思想或情感的人,特别是指在音乐、文学等方面与自己有深厚共鸣的人。
“知音谙吕”出自《庄子·外物》中的“子贡问于孔子曰:‘何谓知音?’孔子曰:‘知音者,谙吕者也。’”它反映了古代对友情和理解的重视,尤其是在艺术和文化方面的深层次理解。
该成语可以用于多个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知音谙吕”在**文化中强调了对艺术的理解与欣赏,反映了古人对高雅文化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特别是在对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的欣赏中,能够找到知音的人依然被视为一种珍贵的情感联系。
该成语往往带给人一种温暖和亲密的情感联想,能够理解和欣赏彼此的朋友关系是非常珍贵的。在思维和表达上,这种情感可以引导人们更加重视与他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在我生活中,一次与朋友一起参加音乐会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知音谙吕”的意义。我们都对某位艺术家的作品有着共同的热爱,能够在同一首乐曲中找到共鸣,这种体验让我感到无比快乐。
在一首诗中融入“知音谙吕”:
月下琴声轻似梦,
知音谙吕共此生。
两心相知无隔阂,
共赏风华共醉情。
在英语中,“soulmate”或“like-minded”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指心灵相通、思想一致的人。在不同文化中,对情感与艺术的理解通常有相似之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鸣与理解。
通过对“知音谙吕”的学*,我更加意识到在语言表达中,如何传达情感与理解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加注重与他人的深层次沟通。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艺术、情感和思想的交流中,找到知音是多么珍贵的一件事。
一个家知音谙吕,一个家唾玉喷珠。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余尝谓:诗有工拙,而无今古。自葛天氏之歌至今日,皆有工有拙,未必古人皆工,今人皆拙。即《三百篇》中,颇有未工不必学者,不徒汉、晋、唐、宋也;今人诗有极工极宜学者,亦不徒汉、晋、唐、宋也。然格律莫备于古,学者宗师,自有渊源。至于性情遭遇,人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所谓知音谙吕者,其在斯乎?”
明·胡应麟《诗薮·古体中》:“唐人乐府,惟岑嘉州《白雪歌》、《轮台歌》,张司业籍《送远曲》、《筑城曲》,白太傅《长恨歌》、《琵琶行》,元相《连昌宫词》,并是知音谙吕,千古绝唱。”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郑谷诗名盛于唐末,号《云台编》,而世俗但称其官,为‘郑都官诗’。其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其易晓,人家多以教小儿,余为儿时犹诵之,今其集不行于世矣。岂非知音谙吕者寡耶?”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仆不能远征古旧,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其知音谙吕之难如此。”
《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盖知音谙吕,妍蚩好恶,罕有能分其一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