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2:10:0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37:11
“百般奉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恭维、讨好别人。它通常指一种过度的、虚情假意的赞美或迎合,往往带有贬义,暗示这种奉承并不真诚,目的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
“百般奉承”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它的构成元素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中对“奉承”的讨论。古人常常提到恭维与权力、地位之间的关系,说明在社会交往中,奉承是一种常见的策略。成语中的“百般”强调了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一步突出了奉承的夸张和不真诚。
“百般奉承”适用于多种场景,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百般奉承”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尤其是在权力结构明显的社会中,奉承常常被视为一种生存策略。然而,过度的奉承也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虚假和不信任。在现代社会中,尽管人们仍会使用奉承,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诚实和真诚的沟通。
“百般奉承”让我联想到那些在职场或社交场合中,表面上和气生财,实际上却心怀算计的人。这种情感反应可能带来一丝不快,反映了对人际交往中诚信缺失的担忧。
在我以往的工作经验中,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总是对上司“百般奉承”,以此来获得升职机会。尽管他的奉承技巧高超,但最终并没有赢得大家的尊重,反而让人觉得他不够真诚。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描写: 在一个充满权谋的朝廷上,臣子们个个百般奉承,恭维皇上,然而在暗地里,他们却互相算计,谋划着自己的利益。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flattery”,意为“恭维、奉承”。不同文化中,恭维的方式和接受度也有所不同。在一些文化中,适度的奉承被视为社交礼仪,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过度的奉承可能被视为虚伪。
通过对“百般奉承”的学习,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策略,也反映了社会对真诚和虚伪的价值观念。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些成语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交流的细微差别,提升我的沟通能力。
巴不得接着子弟,就是钱龙入门,百般奉承他,常怕一个留他不住,怎么刚刚三日,便要赶他出门?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五回:“他百般奉承,无非是想讨好。”
《聊斋志异·阿绣》:“阿绣百般奉承,终得其欢心。”
《醒世恒言》卷二十:“他百般奉承,只望你心软。”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那人百般奉承,只说些好话。”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听了,心中暗笑,想道:‘这人百般奉承,必有所求。’”
你要注意他的~,他是有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