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0:48: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37:40
“似是而非”这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看起来像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并不是”。它通常用来形容某种论断、观点或现象表面上看似合理,实则不符合实际或真理,带有一定的误导性。
“似是而非”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前赤壁赋》:“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声。夜泊牛斗星,星垂平野阔。气凌彭蠡之滨,风飘白云之裳。”虽然这个成语并未直接出现在这篇赋中,但其所表达的思想与苏轼的哲学思考有着密切关系,体现了对表象与真实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关注。
“似是而非”在各种场合均可使用,尤其在学术讨论、辩论、新闻评论等语境中,常用来指代那些看似合理但缺乏依据的观点。例如,在一场关于气候变化的辩论中,某位发言者的论点可能被质疑为“似是而非”,因为其缺乏科学数据的支持。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似是而非”在**文化中反映了对真与假的思考,尤其在儒家和道家的哲学中,强调表象与本质的不同。在现代社会,信息泛滥,许多观点和理论看似合理但缺乏实证支持,因此“似是而非”的判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往往是警惕和思考。它提醒我们在接受信息时要保持警惕,避免被表象所迷惑。它还促使我们更深入地去探讨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讨论中遇到一个朋友的观点,她认为某个流行的健康饮食法非常有效,但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后,我发现这一观点实际上是“似是而非”的,缺乏科学依据。这让我在今后讨论类似话题时更加谨慎,注重查证信息。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似是而非”这个成语:
月下独行思故人,
花间细语似是然。
真情未必唯此在,
似是而非皆短暂。
在英语中,有一个与“似是而非”相似的表达是“seemingly true but false”,意思相近,强调了表面和实质的矛盾。不同文化中对真相的追求和对表象的审视往往相似,反映了人类对知识和理解的共同渴望。
通过对“似是而非”的全面分析,我深刻体会到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警示性词汇,提醒我们在接受信息时保持批判性思维,同时也是一种思考方式,促使我们深入探讨事物的本质。在现代社会,具备这种判断力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与他人沟通。
孔子曰:‘恶似而非者。’
《文心雕龙·辨骚》:“然则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吾闻之,似而非者,君子弗与也。’”
《韩非子·难一》:“夫是仲尼之对哀公也,则可谓似是而非矣。”
《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庄子·齐物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战国时期,庄子带学生游学各地,见伐木工人砍树问为什么不去砍大树,工人说因为它已没有用处了。到了朋友家,仆人问杀鸡的事,主人说杀不会打鸣的鸡。庄子对学生说:“应该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似是而非,这样才谁也抓不住把柄。”
同学们的讲解,有的~,有的简直错得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