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7:3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29:18
成语“浮想联翩”由“浮想”和“联翩”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指轻松地浮现出许多想法,形容思绪纷繁而多,常常在脑海中快速涌现。它表达了一种灵感突现或思绪飞扬的状态,带有积极的情感色彩。
“浮想联翩”最早出现在近现代的文学作品中,具体出处不详,但可以看出其形成与文人墨客的创作过程中密切相关。这一成语表达了文学创作时常见的灵感迸发状态,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思想和灵感的重视。
“浮想联翩”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灵感的迸发。例如,诗人在欣赏美景时,脑海中浮现出无数诗句。日常对话中,人们也会用它来形容某一时刻的情绪体验,如在听到一首感人的音乐时,想法不断涌现。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被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浮想联翩”不仅体现了个人的灵感,也反映了文化对思考和表达的鼓励。在现代社会,这种状态依然被视为创意和创新的源泉。
“浮想联翩”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常常与灵感、创作、自由联想等情绪相联系。它激励人们去追求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鼓励表达自我。
在我的学*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灵感的时刻,例如写作或创意设计。每当我处于放松的状态,比如在公园散步时,脑海中会涌现出许多想法,这让我感受到“浮想联翩”的魅力。
在一首小诗中应用:
月光如水,洒在心间,
浮想联翩,思绪如烟。
一缕清风,拂动心弦,
梦中有你,何处可见。
这首诗表达了在宁静的夜晚,思绪如水般涌现的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rain of thought”或“stream of consciousness”,同样形容思维的自由流动。不同文化中对灵感和创造力的重视相似,但在表达方式上却有差异。
通过对“浮想联翩”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灵感的重要性以及思维的自由流动在创作中的价值。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表达方式,也提高了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浮藻联翩。
《宋词三百首·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唐诗三百首·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文心雕龙·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聊斋志异·聂小倩》:“宁采臣闻言,心中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听了,不觉浮想联翩,想到自己将来若能如此,岂不快哉!”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夜不能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