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2:48:1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29:16
“浮家泛宅”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漂浮的家,漂浮的宅”,通常用来形容人们没有固定的住所,生活漂泊不定。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居无定处,生活不安定,常常迁徙。
该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王允传》中,描述的是王允在权力斗争中的处境,后来逐渐演变为泛指流浪生活的状态。成语中“浮家”意指家如浮萍,随波逐流;“泛宅”则说明住宅的无根性,象征着生活的无常与不安。
“浮家泛宅”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浮家泛宅”在**传统文化中反映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同样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增加,使得这一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讨论城市流浪者、外来务工人员等社会问题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提到“浮家泛宅”,我常常联想到无家可归的人或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充满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与对无奈境遇的同情。这种情感的共鸣使我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稳定生活。
在我大学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曾因工作变动而频繁搬家,生活变得“浮家泛宅”。这段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安定生活的重要性,使我在未来的规划中更加重视稳定的工作与住所。
“浮家泛宅”可以融入到诗句中,如: “浮家泛宅逐梦行,四海为家心不定。愿得长安常驻足,何惧波涛与风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rootless”或“drifting”,这两个词同样传达了无根、漂泊的生活状态。不同文化中对于“漂泊”的认知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在哪种文化中,稳定的生活通常被视为幸福的基础。
通过对“浮家泛宅”的学,我深刻理解了生活的不确定性与人们对安定环境的向往。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不仅能丰富词汇量,还能增加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升表达的深度与广度。
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
明太祖为惩罚叛逆,不准他们在岸上落脚,因而~在富春江上,以打鱼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