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3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55:59
成语“俯首戢耳”字面意思是“低下头来,收起耳朵”。它形象地描述了一种谦卑、谨慎的态度,表示对权威或他人的尊重与顺从,通常用于形容人们在面对强大力量时的屈从。
“俯首戢耳”出自《后汉书·王允传》。王允在政治斗争中,表现出对权势者的极度小心和谨慎,因此用此成语来形容他对权威的尊重与顺从。该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权力关系的敏感和对个人处境的深思熟虑。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们在权威面前的态度,适合在文学作品、政治讨论、职场交流以及日常对话中使用。例如,在讨论一个人在职场上如何应对领导时,可以说:“他在老板面前总是俯首戢耳,从不敢冒犯。”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和权威是重要的社会规范,因此“俯首戢耳”常被视为一种美德。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体意识的增强,这种态度可能被视为过于消极或缺乏主见。因此,该成语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权衡。
“俯首戢耳”让我联想到谦卑和谨慎的态度,尤其在面对强者或重要决策时。这种态度虽然可以避免冲突,但也可能导致自我压抑,缺乏主动性。在表达时,使用该成语可以传达出对某种权威的敬畏或对某种情境的无奈。
在我工作中,有一次在团队会议上,面对一位非常强势的项目经理,我选择了俯首戢耳,尽量不与其对抗。虽然保全了团队的和谐,但我也意识到这种态度有时会影响我的表达和决策。
我尝试将“俯首戢耳”融入到一首小诗中:
风起云涌时,我俯首戢耳,
不问前路多艰难,只求今朝安宁。
每一声雷鸣背后,都是我心的挣扎,
唯愿世间繁华,别让我迷失方向。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toe the line”,意指在权威面前遵循规则或命令。虽然两者都强调了对权威的服从,但“俯首戢耳”更加强调内心的屈从与谨慎。
通过对“俯首戢耳”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态度与情绪的传达是多么重要。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面对权威和压力时更加审慎地选择我的表达方式。在今后的交流中,我会更加注意用词的合适性,灵活运用成语以适应不同的语境。
我军人俯首戢耳以听其鞭策者,亦既二百六十有馀年。
《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为相,专权自恣,群臣莫敢违者。时人谓之‘肉腰刀’。林甫闻之,俯首戢耳,不敢复言。”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治军严,号令一,士卒皆俯首戢耳,无敢哗者。”
《明史·海瑞传》:“瑞性刚直,好直言,不避权贵,时人称为‘海青天’。然以直忤时相,屡遭贬斥,晚年家居,俯首戢耳,不复问世事。”
《宋史·岳飞传》:“飞以书抵桧,桧怒,飞遂请解兵柄,诏许之。飞既解兵,桧使人告飞谋反,下狱,飞俯首戢耳,无以自明。”
《后汉书·班超传》:“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俯首戢耳,不复敢言。”